令人感興趣的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南陽知府喬太守要對明代苦戀官位的亡靈說些什麼?喬曾對吏役說明代知府“身雖死,不自知其死故耳。我當有以曉之”。死、活二知府並未搭上話,兩個“官癖”還未交流溝通,死魂靈便主動告退。喬太守要“曉之”以何事呢?我想大約不外這些話:“你本明朝之官,明朝已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乃清朝之官,清朝氣運如紅日高照,正當旺盛。何況你身已死,死知府不如活老鼠,希望你能有自知之明……”喬太守的“官癖”程度決不會比死知府小,明季亡魂也會想到這些,所以不覺“長籲一聲而逝”。看來有“官癖”者並非個別人物,隻要官本位的製度及其精神存在,有官者即易患此症。
“官癖”症患者至今仍未絕跡,在連清淨佛門的和尚、尼姑都要以科級、處級定其品位、安排其待遇的時代,使人不迷戀於官位那才是怪事。因為官位不僅關聯著一個人所應享用的種種物質條件,如票子、房子、車子……乃至子女們的安排以及前程等等;而且,它也代表著一個人被社會承認和接受的程度,代表了人群(主要是上級)對他的認識與評價,甚至可以說它是有官位的人們的精神、榮譽之所係。因此,有官者往往戀官成癖,久做官而不知疲、年已老而不退,並且希望步步登高、必“革命到底”而後止;無官者則往往豔羨或嫉妒有官者的種種好處,因而親官、近官、巴結官,思得一官半職,成為官迷。這些不健康的社會現象與飛躍發展的社會經濟是極不相稱的,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改革的必要。在商品交換經濟體製為主導的社會中,“官癖”有可能成為一個曆史名詞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