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老太爺們的輕信(1 / 2)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理所當然地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因為它突出表現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許多心理學家、倫理學家都把生存這個人類的基本需求作為自己立論的出發點。但是人又有其超越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以超越現世為其理想的。它們更注重身後,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於天國,或把理想寄托於來世。因此,這些宗教的忠實信徒不是千方百計地延長現實的生命,而是虔誠地期待著身後的結局。中國人則不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現實主義者,看重現實的生命。北方流行很廣的一句俗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正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生命哲學。從當前許多退休老人的生活方式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有位朋友曾俏皮地說:“一些老人無所事事,冬天蹲在牆跟曬太陽,這是等死;那些整天跳舞、扭秧歌、搞黃昏戀的是找死;到處學氣功、找營養藥的是怕死。”這些話雖然刻薄了一些,但大體上能夠反映目前我國老人群體的現狀,在城市裏與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後兩種人日益增多,他們的行為和心態表現出中國人對生命的執著與迫求。

中國兩千多年來,儒家哲學一直是社會的主導思想,佛教哲學對思想界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在生命問題上,人們卻一直受到道家思想及後來形成的道教思想的支配。在流行廣遠的世界級宗教(道教在東亞有廣泛影響)中似乎隻有道教才把現實生命的永恒、人生的享樂與宗教的皈依結合起來。中國人享受現實人生的決心與能力比其他任何民族都大。人們把精力都關注在世俗的幸福之中,如穿衣吃飯、娶妻納妾、生兒育女、陰陽兩宅等等。道教之所以廣泛流行,因為它對現實人生無所不管,上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下至祛邪治病、捕蠅驅蚊,也就是說道教能夠成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顧問。三大宗教把終極關懷設定在身後,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提倡吃苦奉獻,克己為他,而道教(至少其中有的派別)基於楊朱的“為我”哲學,更重視現實的享樂。它告訴信徒越會享樂,生命越長,甚至可以得道成仙。漢晉時期就有“黃帝禦女千二百人而升天”成為神仙的傳說黃帝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他的成仙道路為後世信徒作了示範,因而這期間便流行起“禦女多多益善”的房中術。這種把實現宗教理想與縱情聲色相結合的理論,會給那些腐朽、有權有勢、有錢有閑的人絕大鼓舞!秦始皇那麼敵視百家學說,必欲禁絕而後快,但他沒有禁絕道教源頭——方士的活動。他向往長生不老、帝業永固,派方士徐福率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尋找仙山瓊閣。這舉措就受到道家傳說的影響。後世從皇帝權貴到富翁富婆,乃至一般不愁吃穿之人,沒有不向往、追求長生的。而且這種追求的強弱與其富貴程度成正比,皇帝希望萬壽無疆,農村的土老太爺也想長命百歲,於是便會發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宋代王輊在《默記》中記載的王祚的故事,就屬於此類。

王祚在五代時屢任地方大吏,兒子王溥由五代入宋,十年作相,三遷一品。論富貴,在西京洛陽很少能與王家相比的。王拃已經退休,在家安富尊榮,作老太爺,平常子孫滿堂、婢仆羅列,一呼百諾,好不快活,唯一遺憾的是不知自己壽數多少、富貴之樂能享受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