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1.割別人大腿的“孝子”(2 / 2)

道德的精義在於責任。原本意義上的孝是由於血緣關係而產生的美德,它源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自然感情。這純粹是屬於個人良心之內的事情,是不能羼入半點功利因素的個人行為。統治者出於自私自利的目的,收買良心,拍賣道德。人一旦獲得“孝子”之名就會受到旌表,免除徭役;士大夫還能授官。這類以金錢、地位刺激行善的作法,使道德、善行乃至良心都成為獲取名利的手段。因此,道德的高揚與道德的墮落同時完成。盡管提倡者和實踐者可以把這些“善行”的純潔說得天花亂墜,但隻要與功利沾邊,它們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惡濁的泥淖。於是,我們看到了割別人大腿的道德家。

明代醉月子《精選雅笑》中有個《割股》的故事:有個人父親病了,去請醫生,醫生看了之後說:“你父親已病入膏肓,醫生是沒有辦法了。除非你用孝心感動上天,割下大腿肉以敬獻父親,或許還有痊愈的希望。”兒子說:“這個倒不難。”於是他抽出一把快刀而出,在街上遇到一個人臥於門旁,便按住臥者從其腿上割肉,臥者驚駭而起,並大聲喊人。這位“孝子”擺著手說:“不要喊。割股救親是很尚尚的事啊!”

這位勇於割他人之股的“孝子”有點像魯迅《犧牲謨》中的那位“革命誌士”,隻是讓別人英勇犧牲、無私奉獻以成就自己的美名。

中國道德標準雖然嚴酷。但在執行時又有很大的隨意性,在判斷時又有很強烈的主觀色彩。誰道德、誰不道德都由有權有勢者決定,好像現在五花八門的“競賽”,最後的優勝者多由出資讚助者決定一樣。於是,這就給他們以上下其手、以假作真的機會。老百姓早就看透這一點,在漢代就有“察孝廉,父別居”的民謠,被舉薦為孝子模範的孝廉(孝廉可以出仕作官)卻是連父親都不肯贍養的人。這些“孝子”隻是把偽裝的孝行作為獲取名利的工具。其中最高明者就是“苦”讓別人去吃,自己竊得道德家之美名,亭受“孝子”待遇之實利。何樂而不為?《割股》中的“孝子”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