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5.吃老爸一輩子(1 / 2)

在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家庭中,孩子長到十八歲,經濟要獨立,自己謀取衣食,如果繼續住在父母家中,食宿都要交費。年輕人讀大學主要靠自已打工或貸款(工作後歸還),即使父母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也是如此。億萬富翁洛克菲勒的繼承人也是靠貸款和假期工作掙錢讀完大學的。前總統裏根的兒子因經濟蕭條失業,他寧肯連夜排隊去領失業救濟,也不肯接受父母的幫助。詹姆斯·羅斯福自長大成人後便時時注意不沾父親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光。一生中他把偉大父親的餘蔭看成自己最大的弱點,畢其一生尋求其獨立的人生道路,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直到死後,他也不歸葬紐約的祖墳。因此,牧師在為他致悼詞時說:“他成功地成為他自己。”這大約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吧!這些在西方的常事常情,往往被國人視為人情淡薄,因為它和我們的國情和傳統是大相徑庭的。

在中國,隻要父母在,孩子仿佛永遠長不大。不僅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在七八十歲的父母眼中往往還是“娃娃”,而且子女滿堂的人,隻要父母還在、並有一定的地位,他就永遠以父母為靠山,甚至父母作古了,他也是某某人的兒子。這好像成為一種習見而不怪的風俗。明代馮夢龍的《雅墟》中有個笑話說,吳中有位富翁,他的兒子是個呆子,已經三十歲了還靠老爸養活。有個算卦的為他們父子推算壽數,認為父親可以活到八十歲,兒子可以活到六十二歲。聽了這個推算,呆子哭了。人問其故,他抽泣著說我爹隻能活八十歲,而我能活到六十二,那我六十以後的那幾年靠誰養活?看來“呆子”並非是白癡——毫無生活能力。聽了推算結果,他頭腦中馬上計算出,父親去世後還有幾年他沒人管了。有這樣的頭腦完全可以自立,然而他立誌吃老爸一輩子,所以為幾年沒有人管而痛哭流涕。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因此引起了人們的訕笑,並且會斥責呆子沒有出息。可是靠老子、吃老子的社會現象不是尚未絕跡嗎?而且從其涉及麵之廣、為世俗所矚目之程度不是可以說“於今為烈”嗎?因此,馮夢龍所講的笑話還是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

現實社會中,老子的確給兒子帶來無數實際利益。且不說那些拚著老命為兒孫作馬牛的癡心父母,他們不看到兒女“五子登科”是死不瞑目的。就是那些不把兒女掛在心頭的老人,隻要他的地位到了相應的高度,自然會有無數效勞人。兒女的現狀、前程都會安排得妥妥帖帖,甚至兒女違法亂紀也自會有人關照。老爸的這塊牌子太重要了,所以少數高幹子女新到某個單位或某個地方,先要亮出這牌子:這是某某的公子,那是某某的千金。馬上這牌子便顯示出無限的魔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綠燈。於是有人利用起這種風習,冒名頂替,居然也能暢通無阻、好處利益滾滾而至。即使牛皮吹破,露了馬腳,出乖露醜,被社會所斥責,但所斥皆因為他是“假的”。有人據此作《欽差大臣》式的喜劇,還受到一些評論家的討伐難道這是真的不知道這種評論家是不是盲聾啞人協會的成員?這類事耳聞目睹還少嗎?當然,它不是今人的發明,而是祖宗的遺產。這些假冒闊公子的騙子,騙吃騙喝,騙錢騙物,乃至騙女人,騙官做,固然可惡,但我們更應反思的是造成騙子得以施其技的文化氛圍。如果他真有個闊老子,難道那些財物、女人、官位就是得其所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