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不禁風露的看花者(2 / 2)

現在有人見把“看花”與文化聯係起來感到不可理解,而在當時,這的確是風雅的標誌,是文化人特有的生活。明末文士陳眉公曾說“花令人韻”(《岩棲幽事》),也就是說花給人增加了幾分神韻。因此文人要常常悠閑地“看庭前花開花落”(洪應明《菜根譚》)。他們把“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與“文人韻致”相聯係(張潮《幽夢影》)。這種風氣延續到民國間,魯迅言及當時的“才子”生活風韻時曾說,他們希望最好吐半口血,“由丫環扶著去看玫瑰花”。這與時下的跳迪斯科舞、唱卡拉OK、集古錢幣、集郵作為時髦文化是一樣的。因此,這個暴發戶的“曉起看花”,正表明他對“文雅”的向往。不過,他還沒有“文雅”到家,因為看花還有許多講究。袁中郎說賞花有時有地。“寒花宜初雪,宜雪霽,宜新月,宜暖房;溫花宜晴日,宜輕寒,宜華堂;暑花宜雨後,宜快風,宜佳木蔭,宜竹下,宜水閣;涼花宜爽月,宜夕陽,宜空階,宜苔徑,宜古藤嶁岩邊。”(《瓶史》)冬春夏秋四時賞花,各有所宜,不是一律早上起來到庭前花圃看看就行了。當然,這些屬於深層次的審美追求,遠不是暴發戶一朝一夕可以學到手的。然而,暴發戶如果沉溺於此,精通此道,最終成標準的“雅人”之時,恐怕早已耗盡了資財,成為破落戶了。此時花還可以看,而且看得花樣更多、更精致,恐怕飯就沒得吃了。清代揚州就有許多附庸風雅、家資巨萬的鹽商,因為一味追求雅,向文士乃至經學家看齊,最後走上了破落的道路。

追求風雅,還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身體要“弱”,最好弱不禁風。這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壯”隻是奔走衣食的凡夫俗子的標誌,所以“吐半口血”(吐多了要死)、“啾啾稱疾”自然是破落盧堅持“雅”,暴發戶追求“雅”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節目。不同的隻是破落戶“吐半口血”時隻好由他吐著;而暴發戶滴了幾滴“薔薇露”就忙著“召醫用藥”。有點大殺風景的是其桌揭露出這位“不禁風露”的看花者也曾“乞食”,也曾在“苦竹林下被大雨淋了一夜”而且絲毫無損!原來這位追逐“風雅”的人,也曾有過不太風雅的遭遇。

這位暴發戶還有點精神上的追求,固然,其中羼雜了許多矯情與做作,所以令人感到可笑。但這總比大多暴發戶一味追術吃喝德賭、感官刺激要好一些。因為前者無礙人,有益於己;而後者不僅糜費社會財富,而且社會示範效應也是極其惡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