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的作者是晉代傑出的史學家陳壽,這部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一。史書與小說不同,小說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藝術加工,而史書是曆史事實的真實記錄,來不得半點虛假。
陳壽寫《三國誌》前,翻閱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大量資料和文獻,又親自到三國古戰場和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決心真實、準確地寫出這部史書。
由於他準備充分,到正式動筆時,寫作速度非常快,沒多久就寫成了數十卷。朋友們讀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他寫得簡樸實在、準確生動。希望他這部宏偉的曆史著作早日問世。有一陣子,朋友們發現,陳壽突然停筆了。隻見他整日在房裏踱來踱去,陷入沉思,大家很奇怪,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有一個親戚不久前來看陳壽,看陳壽正在寫《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問:“你打算怎麼寫諸葛亮這個人?”陳壽猶豫了一下說:“諸葛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曆史人物,當然要實事求是地寫了!”親戚聽後很生氣,責備他忘記了家仇。
原來三國時,陳壽一家是蜀國人。他父親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名將官。一次辦事犯了錯誤,被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還按軍法懲罰了他的父親。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憂鬱成疾,竟一病歸西了。後來陳壽一家多次受到宦官的迫害,家境十分淒涼。為此陳壽全家認為是諸葛亮使他們落到這步田地的,心裏都十分怨恨諸葛亮。親戚的一番話說得陳壽猶豫不決,他想: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公而忘私,南征北戰是百戰百勝,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自己一家人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對諸葛亮有些別扭。照實寫吧,親戚們不會答應,到底該怎麼辦呢?他心中很是矛盾,也很苦惱,索性停筆,好好想一想。
這天,一個朋友來看他,陳壽憋不住了,把心裏的苦惱說了出來。朋友說:“人們都稱讚司馬遷的《史記》其文直,其文核,不虛美,不除惡。你寫這部《三國誌》是否也能做到這些呢?”
一席話使陳壽心裏明亮了。是啊!作為曆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想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曆史事實。現在,我難道要為自己的私人恩怨而歪曲曆史嗎?那我不就是千古罪人了嗎?
《諸葛亮傳》終於寫出來了。陳壽生怕自己寫得不公正,還把這一章給朋友們看,讓他們提意見。結果《諸葛亮傳》成了《三國誌》一書中最精彩的一章。
言行導航
“假公濟私”“投機取巧”是令人厭惡的行為,如果陳壽是一個那樣的人,他肯定會將個人恩怨傾注在筆墨上,將諸葛亮刻畫成一個醜陋不堪、麵目全非的人。但是作為一個誠實正直的史學家,他明白真實在曆史書中的重要性,他拋開家族的恩怨,以讚美的筆調將一個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生動地描繪出來,不愧是一個尊重客觀事實、寫史不偏不倚的曆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