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裹在麻包裏的黃金(1 / 1)

在南北朝時,有個名叫甄彬的人。一年春荒,他家斷柴絕糧,僅剩一捆頭一年秋天收獲的寧麻,準備用來織布縫衣,但為了活命糊口,隻好拿到當鋪去抵押換錢。

第二年風調雨順,秋天獲得了好收成。甄彬手頭有錢了,就到當鋪贖回了那捆寧麻。

一天,甄彬妻子打開這捆寧麻準備織布,突然發現裏邊夾著一個毛巾包,忙打開來看,不料竟是黃澄澄的一錠金子。

麵對意外到手的財寶,甄彬毫不含糊地對妻女說:“這大概是當鋪在收拾庫房時,無意中把毛巾包隨手放到麻裏去了,後來一直沒發現。不是我們應得的東西,莫說是5兩黃金,就是一文錢也不能要!我們還是把東西還給人家好。”

全家人平日受甄彬的影響,為人處事也都誠實守信,自然一致讚同他的決定。於是,甄彬將5兩黃金全部送還當鋪。當鋪的主人——長沙寺的寺主對此不勝感激,親自到甄彬家裏,要給他一半黃金作為酬謝。甄彬不收,指指身上穿的破衣衫、肩上扛的破鐵鍬,對方丈說:“你瞧,憑我這一身,能是收受別人失落財物的人嗎?”

言行導航

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甄彬雖然隻是一個農民,也沒有什麼文化,但卻具有誠實和不貪便宜的美德,他平時的一言一行讓家人也受到影響,可以想象,這樣的家庭一定是非常友愛和睦的。

我們常常感歎在商品經濟時期,誠信遇到了危機,但如果我們從自己做起,誠實不欺,別人也會受到影響,變得友愛和善,那麼整個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