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消費安全與消費發展
研究消費安全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社會以及環境的和諧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優化以及提高消費質量等方麵。
一、消費安全與擴大消費需求
尊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消費需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裏消費發展的首要內容。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消費品市場日益豐富,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但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由於政府監管不到位和某些政策的空當,消費品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和現象,這些行為和現象極大地阻礙了消費需求的層次上升與結構優化。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欺騙性消費,即商家在商品銷售中用各種手段欺騙消費者。例如,以假充好,用自己的產品假冒國內外名牌商品;以劣充優,用質量低劣的產品假冒為優質產品;短斤少兩,在商品銷售中不付給消費者足夠數量的商品;誇大效用,如有些保健品有目的地宣傳其治療某種疾病的功效,或暗示該產品有延年益壽的效果,以誤導消費者。二是強製性消費,即某些行業與企業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強製性地推出收費項目和自定價格標準,以獲取壟斷暴利。例如,電信行業收取電話座機費、手機雙向收費,民航收取機場建設費,電力、石油行業自行漲價,餐飲業、銀行業實行的“霸王條款”,等等。三是傷害性消費,即消費者在使用了所購買的商品後,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一些商家或者隱瞞商品的真實成分或是在商品中加入有害物質,例如毒大米、毒麵粉、毒奶粉、注水豬肉、“黑心”棉等,商家在食品中摻入的有害物質有福爾馬林、敵敵畏、吊白塊、蘇丹紅等,還有含甲醛的家具、含苯的衣服與鞋類、含有害化學成分的化妝品等。商品中被加入的這些有害成分大多具有致癌作用,或者會導致嚴重疾病,侵害了不知情的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上述消費品市場的各種惡劣現象,不僅傷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使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消費厭惡症或消費恐懼症,並最終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這表現在:第一,影響了消費者消費總量的擴大。消費恐懼症表明消費者對消費市場的極度不信任感,挫傷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一方麵,使消費者產生了自給消費傾向,即消費者自己動手製作生活中所需物品,如食品、衣服、鞋襪等,而不再外出購買;另一方麵是消費者盡可能地不再增加新的消費,即使是日常生活消費也不願意增加購買數量。這兩個方麵的結果,導致消費者個人消費萎縮,以及消費總量的相對減少,更談不上擴大消費需求。可見,保障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將有利於擴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推動消費發展。
二、消費安全與消費結構優化
消費結構優化是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前提。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極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因而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結構又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建設、調整和發展的方向起著製導器的作用,是衡量後者是否合理及其合理程度的基本依據和主要的標尺。消費結構優化也是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和消費效益的必要條件。消費效益是對生產、流通效益的優劣大小的最終檢驗。特別是在我國總體消費水平還較低的條件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更符合我國國情,有利於充分利用各種消費資料和社會資源,盡可能提高消費效益。消費結構優化還是促進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消費結構優化的一個突出特征是生存消費、發展消費和享受消費三者兼顧,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比例協調,消費內容質和量的統一,使消費既豐富多樣,又高尚文明,從而有利於人的素質的全麵發展和提高,促進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商品市場供應充裕、消費規模不斷擴大,以汽車、住宅、通訊等為主的消費熱點基本形成,消費結構升級明顯加快。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從2003年到2006年,中國市場有效供給不斷增加,買方市場占主導地位的市場格局已經確立,消費者在購物方麵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相應地其恩格爾係數會不斷下降。這突出地表現在,中國居民以吃穿為主的消費結構正在轉向以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商品房、汽車等高檔商品市場行情看漲。但高檔商品大多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商品,一般居民缺乏相應的產品知識,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是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重要原因。由於對市場的不信任感,很多消費者對商品房、化妝品、藝術品、珠寶飾品等高檔商品敬而遠之,多餘的收入大多轉化為銀行存款,消費結構升級因此延緩。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新的電子產品不斷進入尋常百姓生活,如手機、電腦、隨身聽等。但是在消費市場上,此類商品質次價高現象已引起社會的關注。例如,據工商部門統計,2004年消費者投訴商品中名列第一位的是手機。不少手機外觀精美、功能齊全,但內在質量問題很多,如非正常關機、通話質量差、掉線、雜音、顯示亂碼、外殼破裂等引發了大量的投訴。此外,2004年有關汽車質量的投訴也比2003年增加了三成。不僅國內產品是這樣,外國產品也是這樣。這些消費安全問題的存在,無疑也抑製了消費者的個人消費欲望,不利於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消費安全與消費質量的提高
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成長階段》一書中論述經濟成長的階段時認為,最後的階段是“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即是說追求生活質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發展首腦會議所通過的《宣言》和《行動綱領》就提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消費質量是生活質量的主要內容。改善人們的消費生活就要以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質量,從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為主要目標,這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國當前居民消費,正進入以追求數量為主轉變為追求質量為主的發展階段,這就更需要不斷提高消費質量。提高消費質量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消費領域來說,就是要不斷提高消費質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我國當前,改革發展正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牽涉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3000美元時,既有可能進入“黃金發展時期”,也有可能陷入“矛盾凸顯時期”。我國現在人均GDP已達1200美元,各方麵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必須強調各方麵的和諧協調,化解矛盾,向“黃金發展時期”邁進。而不斷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提高消費質量,是化解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