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量居世界第一,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短短6年內翻了兩番。經過連續多年的大發展,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教育經費短缺、師資力量不足、教學圖書設備缺乏、管理相對滯後等矛盾逐步積累。與此同時,貪大求全之風近年來在一些高校興起,學院爭相升格為大學,理工科、文科大學紛紛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邁進,有的地方圈地興建大學城,盲目追求數量和規模的發展,忽視教育質量的提高。
2004年教育部門的一係列舉措明確傳達出狠抓高教質量的信號:2月,為推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7位院士、33位“首屆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登上國家精品課程講台;3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六項重大工程,與高校直接有關的就有“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促進畢業生就業”、“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建設”三項;6月,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縮短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學製,延長專業實習時間;10月,教育部成立專門組織實施高校教學評估、履行質量監控職能的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12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學生上課作為基本製度,把本科教育質量作為評價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據。
國家相關部門對高等教育質量的關注將推動高等教育消費市場的健康協調發展,從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內在統一上,大大促進教育消費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於優化教育消費結構,激發更高層次的教育消費需求。
4.文化教育消費公共政策體係的不斷完善
文化教育消費品既是一種私人物品,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文化教育消費的個人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共效益是相互依存的。因為,通過文化教育消費,勞動者提高了就業能力,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促進了國家與民族的富強。我國文化教育消費品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具有純公共產品性質的,如義務教育消費。第二類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教育消費品,如高等院校、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產品及其服務等。第三類是私人物品,如各種培訓班、民辦學校所提供的教育產品及其服務。對於前兩類教育消費,文化教育消費公共政策體係的不斷完善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它為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費創造了一個具有保障性的發展空間。
2005年5月,教育部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表明教育部開始正視和著手解決教育消費的公共效益問題。《意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效遏製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要采取有效措施遏製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風,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不得舉辦或變相舉辦重點學校,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2005年春季開始,各地教育部門相繼出台措施,幹預畸形的教育市場,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改革招生製度。中央政府擴大了“兩免一補”(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範圍,免交書本費的家庭貧困的學生從2400萬人增加為3000萬人,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約1600萬農村孩子的書本費和雜費被免除。平均免除書本費、雜費,小學生為200元,初中生為340元。為在2005~2007年三年內全部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國家財政共安排227億元資金。10月,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提出,國家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這相當於每年減免200億元。11月11日,教育部發布《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承諾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全麵推進農村教育發展,新增教育經費將主要用於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終於提上日程,政府披露了義務教育免費時間表:2007年將在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中實現“兩免一補”政策,“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15年在全國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2006年,中央在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上承擔了主要責任。按照新機製的要求,中央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實施義務教育。其中免學雜費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免費提供教科書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全額承擔;校舍維修改造所需資金,中西部地區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分擔。為了確保新機製的落實,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進行部署,財政部會同教育部製定了加強預算管理、免收學雜費、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校舍維修改造專項資金管理、中央專項資金支付管理等10多個配套文件和管理辦法,從製度上保證新機製的貫徹落實。
2007年,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海南、寧夏八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免學雜費方麵做到了城鄉同步。北京市東城區通過創建“學區化管理”模式,實現了學區內各個學校設施設備、課程、師資的共享,提高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上海市從深化招生製度改革乎入,2007年將40%的示範高中招生計劃按比例分配到全市每所初中。遼寧、陝西等省加大了專任教師交流力度,選派得力校長和骨幹教師分批分期到薄弱學校任職、任教。內蒙古、雲南、甘肅等省、自治區通過撥專項經費、建寄宿製學校、加強教師培訓等措施,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
國家對義務教育公平問題的解決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尤其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既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更與三農政策的免農業稅等優惠措施一起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國家對教育的轉移支付是非製度性的、一次性的投入,無法得到長期保障。尤其是轉移支付的操作不規範、不透明,經常被地方財政部門挪用。因而,國家開始通過建立公共教育財政製度和義務教育經費分擔製度,從製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如財政部正在製定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製度,可望有新的突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教育消費公共政策體係將不斷完善,同時也將為我國教育消費領域的不斷拓寬,教育消費結構的不斷優化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
三、我國文化教育消費的發展趨勢
趨勢一:義務教育的真正義務化——基礎教育消費成本降低,可持續教育消費能力不斷增強
1990年3月,在泰國宗滴恩舉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在全球範圍內提出“全民教育”的新概念。在這一新的概念下,此次會議對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滿足全民的基本學習需求,僅靠加強現存的基礎教育是不夠的,它需要一種“擴大的設想”。20世紀初我國提出用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在教育發展上強調全民學習全民教育,這既適應了世界教育發展的總趨勢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而要真正實現全民教育,就必須首先發展義務教育,這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
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距離全民教育的要求還差了點,尤其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因為要農民家庭承擔學費而沒有全麵落實。2005年我國政府提出的免費義務教育計劃無疑將大大促進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農村義務教育消費就不存在消費不起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應不應該的問題了。隨著國家財力的壯大,我國的免費義務教育甚至可以逐步推廣到城市,義務教育年限還可以逐漸延長,教育年限延長已經成為世界基礎教育的普遍事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1年《世界教育報告》,在有數據可查的169個國家中,義務教育中值年限為7~8年,一般是從非洲的6年到北美、歐洲和蘇聯的10年,其中義務教育延長至第二級教育第一階段(初中)的國家比義務教育隻包括第一級教育的國家更多。
不管怎樣,在我國,義務教育真正義務化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大大減少消費者在基礎教育消費上的貨幣支出,降低基礎教育消費成本,增強可持續教育消費能力,全麵提升國民素質。
趨勢二:高等教育的真正大眾化——教育消費層次不斷提升,教育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嚴重不足,長期處於短缺狀態。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對高教需求不斷增大。多少年來我國的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大學輸送人才,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麵。近幾年在大學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高等教育規模飛速擴大,上大學不再是很難的事情,從數量上看我國高等教育達到了大眾化階段。但是在規模飛速擴大的同時帶來的質量問題又讓教育市場出現“檸檬”現象,大學文憑的“含金量”受到質疑,使得國民對於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產生擔憂。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高等教育大規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而否定其教育消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發展曆程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我們既要考慮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又要考慮高等教育的社會效益問題,既要重視高等教育的數量更要重視其質量,經曆了數量擴張時期後,高等教育部門已經認識到了這點。國家政府狠抓高等教育質量的決心以及逐步出台的一係列高教質量監管措施,將從教育產品供給上提高高等教育產品及其服務質量,增強居民對高等教育消費的積極性,激發更廣泛的高度教育消費需求,從而拉動教育消費層次不斷提高,促進教育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趨勢三:留學教育的迅速增加——教育消費向國際市場擴張,國內教育消費市場競爭壓力加大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一些國家開放度的擴大,教育全球化也愈來愈明顯,到國外留學也已成為教育消費增長的新熱點。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公布的最新年度報告稱,教育全球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到美國留學的外國學生有增無減,達到近50萬。發達國家主要通過以下策略搶占中國教育市場:①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教育展,展示自己的教育優勢,降低入學門檻,提供多種多樣的獎學金和優惠條件,吸引更多的教育服務對象。②外國高校和跨國集團在中國高校中尋找合作夥伴,以聯合辦學、職業教育、資助科研為突破口,達到迅速搶灘中國教育市場的目的。③以非設立方式介入教育市場,開辦網上遠程教育,構建未來教育的高地,使得教育服務接受國對教育的國際合作的管理和製約更難。④采取各種優惠措施,想方設法多招收留學生,擴大中國學生在境外的教育消費。外國高校一方麵提供豐厚的獎學金招攬和挖掘我國高素質學生,另一方麵大量招收自費高考落榜生。⑤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多種“洋考試”以“在服務消費國的商業存在”來占領中國的人才選拔和教育資格認證市場。比如:托福、GRE、愛普、雅思等。⑥國際教育投資以智力投資為主。在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中,外國教育機構和公司除了少量采用資金直接投資以外,主要采用的是人力投資、技術、智力、管理等非貨幣投資,通過提供服務來獲利,這種投資較實業投資的獲利更容易、時間更短,而產生的後續效應更明顯、更持久。比如,可以以自然人身份來國內教學。在以上諸多策略的攻擊下,我國很多富裕家庭想方設法地將孩子送到國外,很多名牌高校的大學生一進校就製訂了出國留學計劃,這股出國留學潮不可阻擋。
不管我們是否該冷靜分析這股出國留學潮的真正意義,作為一種教育消費形式,它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必然的趨勢。到國外進行教育消費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較富有的家庭,大部分的國內儲蓄花在國外,對於國內教育消費經濟而言,是一大損失。教育消費的國際化擴張,必然給國內教育消費經濟發展帶來競爭。這種出國留學潮也會給國內教育機構帶來競爭壓力,迫使它們不斷提高教育消費質量,完善教育消費服務體係,從而不斷增強競爭力。
趨勢四:職業技術教育開始升溫——教育消費領域進一步拓寬,教育消費市場的供需結構不斷優化
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大多數是為了升大學,現在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出國留學的要求越來越多,致使我們的教育體係、專業設置、學校的類型趨於“高移化”。對高等教育需求過旺,使得現在的中等教育,如中專、技校、職業高中發育不健全、發展遲緩,出現中專冷,大學熱,碩士日漸多,博士成了搶手貨的局麵。職業技術教育消費是專業性較強的一種教育消費類型,越來越多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消費被冷淡,越來越多的職業技術教育學校被合並或撤銷,造成職業教育消費質量與數量的降低。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誠然需要高學曆的專業人才,但作為大多數製造業的技術勞動者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能教育消費。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認識到熟練的技術工人應該成為我國人才培訓的重要方麵。2005年11月7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是繼2004年召開高職教育工作會議之後的又一次職教大會,重心在於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公開發表了《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對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做出新的規劃和安排。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2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50萬人。新的目標是,力爭經過幾年努力,到2010年使中職招生達到800萬人以上,與普通高中相當。而實際上高職教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計劃招生人數的增長速度,2007年中職招生就達到801萬人。
為此,各級政府財政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從2006年起,提高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建立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製度,將職業教育工作列入主要領導幹部考核指標,把民辦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的總體規劃,等等。專家預計,如果提高城市中優質高中的資源配置率,特別是提高廣大鄉鎮、農村的高中、職業教育的普及率,將是教育消費增長的重點,職業技術教育消費將開始升溫。職業技術教育消費的升溫,進一步拓寬了教育消費領域,也為教育消費市場輸出符合現實經濟發展所需的熟練技術型中等人才,使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有所緩解。
第二節我國文化教育消費安全的現狀
文化教育在未來的小康生活中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消費無疑將是我們生活的重要消費內容,文化教育作為一種重要手段被人們所重視,但是文化教育作為一種勞務產品或我們的消費對象,或者說對於眾多的教育消費者來說,應該享受的教育消費權益往往被忽視。如2005年的教育維權主要還是集中在亂收費、文憑授假、虛假宣傳和招生欺詐三個方麵。在北京教育投訴與谘詢中心,首席法律顧問王傑君律師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教育機構亂收費、文憑授假、虛假宣傳和招生欺詐是教育維權的主要問題,分別占所有投訴的31.15%、25.27%、8.69%。該中心2005年全年收到的教育投訴有2000餘件。據全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數字,2005年全年共收到教育消費類投訴2300餘件,其中教學質量的投訴最多占到30%左右,價格投訴占20%多,虛假廣告占到10%左右。總的說來,我國文化教育消費安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