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美容保健消費與消費安全(2 / 3)

第二節美容保健消費安全問題

美容消費2006年產值高達2200億元。據相關部分預測,未來5年內,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美容保健消費支出還將翻一番。在告別前美容保健消費草根時代之後,其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後美容保健消費時代。需要強調的是,高速發展的美容保健產業如同一把雙刃劍,鑒於其直接作用於人們身體的特殊性,在帶給人們身心美麗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的消費安全問題。總體來說,美容保健消費安全不容樂觀,近年來,美容保健產業作為暴利產業,整個行業基本處於高速無序的發展狀態,消費投訴逐年增加。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和中國美容美發協會等部門的統計,近10年來,我國發生各類美容毀容案件高達20多萬起;最近5年,美容年平均毀掉一萬張臉,給許多消費者帶來了終身的遺憾和嚴重的傷害,更有甚者,許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人們參與美容保健消費的熱情大大降低,對美容保健消費開始持懷疑態度,極大地影響了美容保健消費市場的發展。

1.美容保健設施與消費安全

就服務行業來講,設施標準的高低與完善與否是消費質量能否得以保證的前提,於美容保健消費更是如此。但在現實生活中,美容保健消費因服務場所設施的不完善或設施質量不過關引發的消費安全問題比比皆是,在給行業發展帶來不利的同時,更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就美容保健設施來看,按相關規定,在美容保健服務場所,一般都必須備有常用設施,如淋浴設備、衣櫃、配料櫃、多功能美容儀、離子噴霧器、測脂儀、美容床、美容鏡台、美容椅、消毒櫃、床上用品像毛巾、床單等,以及醫療美容必備的相應醫療器械等,但不少美容保健場所,尤其是中小型美容場所,連基本的設施都十分匱乏。

消毒設施的不完善體現得十分突出。美容保健場所作為公共服務場所,你方唱罷我登場,人來人往,消費群體極具流動性,是傳染病易發的高危地帶,對衛生要求很高。國家相關部門曾嚴格規定,美容保健場所經營麵積在50平方米以上的應設有單獨的清洗消毒間,專間專用,在50平方米以下的應配有消毒設備;另外對紫外線作為空氣消毒裝置也出了明確規定,紫外線波長應為200~275納米,房間麵積每10平方米設置30瓦紫外線燈一隻。毛巾、麵巾、床單、按摩服、美容用具等公共用品和直接作用於顧客毛發、皮膚的美容美發器械原則上要一客一換一消毒;對患有皮膚病的顧客應設有專用的工具箱,做到一客一消毒。與生活美容相比,隆胸、拉雙眼皮、吸脂、文眉等醫療美容項目因直接對消費者動刀,對消毒設施要求更高。但不少美容院在實際營運過程中,有的根本不具備相應的消毒設施,有的即使有消毒設施,為圖方便也棄之不用。消毒設施的缺乏和消毒意識的淡薄埋下了安全隱患的種子,牽引出眾多的消費安全問題。杭州的胡小姐很愛美,但最近兩年身體發胖讓她很不自信,一天在一家美容院的廣告上看到一條消息,說是這家美容院從國外引進了最先進的吸脂減肥儀器,100%有效,達不到要求可賠償全部損失。滿懷期待的胡小姐做了手術,手術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胡小姐出現高燒,並伴有惡心、抽搐等不良反應,皮膚大麵積潰爛,差點兒斷送了性命。經醫生診斷,病因是消毒設施不完善造成了細菌感染。消毒設施的不完善給美容保健消費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引發出了一係列的消費安全問題。

設施質量不過關問題突出,對美容保健消費有著較大的影響。不少中小型美容院既要應付相關部門設施規定的檢查,又因財力有限想節省設備開支,隻得有意識地買回質量不過關的設施,由此形成較多的安全問題。如排水、用電、防火、通氣等基礎設施存在質量問題,留下安全隱患。除此之外,美容保健專用設施的不合格也廣泛存在,消毒櫃實為儲藏櫃,根本無消毒作用;離子噴霧器能灼傷人的臉;美容帽中途起火;太空艙一旦轉起來就再也停不下來;而靜態的美容床、美容椅、美容鏡與家居用品基本無異;電子皮膚檢測儀也是全由美容師而非機器客觀“說話”;即使是打著高科技產品的光子嫩膚和激光美容的項目,其相應設施的質量也是讓人不敢恭維。北京的李女士在一家宣稱“設備全球最好,數十項美容項目國際最先進”的美容院花了8000元做了光子嫩膚,本想使麵部皮膚更加白嫩,結果卻令她痛不欲生,先是麵部皮膚變黑起泡,隨之是潰爛化膿,手術前後判若兩人。後經相關部門的鑒定,宣稱“全球最好”的美容儀器竟是不合格產品。可見,設施質量的不合格也是美容保健消費安全的一大隱患。

2.美容保健產品與消費安全

如果說設施是美容保健安全消費的前提的話,產品則是安全消費的根本保證。從目前引發的美容保健消費安全問題來看,最多的仍體現在產品上麵,具體包括產品質量和產品價格兩個方麵。

從美容保健產品的質量來看,不少產品存在的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標超標,如加有過量的膽固醇及含汞、鉛之類的物質,一旦消費者使用,就會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有的產品被虛假誇大功效,以次充好,與實際效果相距甚遠,根本滿足不了消費者想變美變白的願望。問題產品在給從業者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卻給消費者帶來了可怕的後果,有的甚至使消費者遺憾終生。在生活美容中,美白是最為常見也是消費者首先擬待解決的問題,美白產品市場需求極大。但是就在這些美白產品中,有生產廠家抓住消費者想快速美白的願望,在美白產品中添加汞、鉛物質,消費者使用後確實能迅速增白。但消費者不明白的是,含汞、鉛產品是在破壞皮膚角質層的基礎上,將老皮殺死褪去,重新長出新肉,一旦接觸陽光,皮膚就會發紅,過不了多長時間,臉就開始發黑,這也就是因美容不當而常出現的“紅黑臉”,使消費者原本不錯的肌膚變得麵目全非。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汞含量超過一定的標準,長期使用這些產品容易引起汞中毒,損傷神經、泌尿、內分泌等係統,有的消費者還有可能神經異常。對於消費者普遍使用的洗麵奶,也存在不少問題,不少廠家為牟取暴利,竟然直接用洗潔精勾兌洗麵奶,有的甚至是洗衣粉兌水,這些產品被注入精美的包裝瓶,可以分裝出幾十個品牌的化妝品,然後打著“專供美容院”的旗號大批流入美容院,進而來到消費者手中。問題美容保健產品除了不法廠家生產之外,一些美容院為獲取超額利潤,竟然私自製造各種美容產品。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美容院推出的“羊胎素去皺”項目,根本沒有什麼羊胎素,而是美容院自己用維生素兌水,膽大一些的店家還加入了雌性激素,為了滿足顧客求快的心理,甚至商接在顧客臉部注射。這些產品注射之後在短期內有可能使皮膚變得白嫩,但對人體的副作用很大,有直接導致毀容的可能。對於近幾年讓顧客感覺效果不錯的豐胸外用產品,其實也加入了對人的身體有較大危害的激素,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豐胸的效果,但也給身體帶來了潛在的危害,後果十分嚴重。對於一些有著特殊功效的化妝品,包括美乳、健美、祛斑、防曬的產品,為做到以次充好,生產廠商故意誇大其功效,進口化妝品不設置中文標誌,國產化妝品也全部使用外文,故意給消費者一種高檔產品的錯覺,從而讓消費者上當受騙。

美容保健行業暴利的出處主要來源於產品。從美容保健產品的價格來看,不少美容保健品產品價格高得嚇人,價格欺詐在業內已是公開的秘密,已成為消費安全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利益。在鄭州第八屆美容美發博覽會上“不小心”流出的巨額訂單讓人看到了該行業驚人的暴利,也明白其中的玄機和秘密。訂單上玫瑰花蕾3塊錢一包,美容床單1.5元一條,美容內褲0.4元一條,牛奶浴鹽2元一袋,薄荷足鹽4元一包,而消費者去消費一次至少在200元以上;共計3元成本的膏體產品,賣給省代理6~9元,省代理賣給美容院12至18元,美容院定價在250元以上。而不少美容保健場所為節約成本,更是隻購入包裝、膏體、專用標簽,自己進行分裝和張貼,這樣就算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品牌產品,已達到以少資本、小風險賺取大量利潤的目的。對於一個美容精美禮品盒,廠家在宣傳冊上是這樣給美容院計算利潤的:“這個盒子10元錢,再放進6種注入去死皮素、精華素、玫瑰水等膏體的30克精美玻璃瓶,就成了一個精美的美容六件套。6袋簡裝300克的膏體不過三四十元錢,可以分裝60瓶,加上包裝瓶的錢,這樣算下來,一個美容套盒的成本最多18元。而在美容院裏,這樣漂亮的六件套至少要賣500元,除掉人工、房租、稅務等費用,一盒能有300多元的利潤。”如果產品能貼上“外國商標”,打上進口先進產品的幌子,消費者則更加願意“慷慨解囊”。美容院常客的徐小姐就談道:“當我了解了一些產品價格後,我已經退掉了美容院昂貴的美容至尊鑽石卡。我不願成為一個被蒙蔽眼睛的消費者,一些美容院價格存在著超乎常人想象的暴利,這讓我很氣憤。作為一名普通的美容消費者,我竟然用超出成本近百倍的價格,去買一些美容院所謂的‘專業的純天然進口美容產品’。我現在有種被愚弄的感覺!”一邊是質量平平的產品,一邊是虛高的價格。美容保健的功效雖然不佳,但已抓住消費者心理的從業者卻使消費者的腰包實實在在地塌了下去,美容保健產品的“價不符實”自然牽扯出一係列的消費安全問題,成為安全消費想邁過去但仍未實現的一道坎。

3.管理製度與消費安全

長期以來,與美容保健產業直接相關的政府部門雖達到了20個,但卻一直沒有一個具體的歸口管理單位,除各級行業協會自行製定一些規範條例之外,在管理上缺乏高層次立法,不僅國家的行政法規無從談起,甚至連規範性文件一項也沒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容市場管理混亂,隨之而來的是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甚至身體健康的事層出不窮。國家商務部自2003年成立以來,雖加強了對美容保健消費的規範管理,如當年10月組織討論《美容美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04年正式頒布了《美容美發管理暫行辦法》,並於2005年開始正式實施,但管理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仍需要通過高層次的立法予以明確,隻有這樣,美容保健消費的提供者方能更加規範自己的服務行為,消費者在遇到消費安全問題時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行業素質與消費安全

美容保健行業在較短的時間內迅猛發展,加上美容具有多行業結合的特性,各方人士紛至遝來,不斷湧入美容保健業,導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其中較大一部分從業者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較低。從2004年美容行業調查報告來看,我國從事美容保健行業人員的教育水平的平均值為4.6,而參照標準是小學畢業為6。很多從業人員小學尚未畢業,就去美容保健行業打工,在美容保健院當了幾年學徒後就出去開美容院。準入機製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的缺乏,加上作為提高行業素質關鍵環節教育的相對落後,這就造成了從業者的素質低下,缺乏科學理性的經營理念和接受行業可持續學習的能力,這也使得從業者提供的服務質量大打折扣。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更有甚者實行所謂的“跨越式”發展,美容師動輒冒充所謂的美容專家,置職業道德於不顧,從事自己並不擅長的美容項目;或無照冒險從事風險極高的醫學美容,結果給消費者帶來終身的痛苦,這些非正常現象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人們對美容保健的消費欲望,製約著該行業的發展。

5.醫療美容與消費安全

與生活美容不同的是,醫療美容是通過創傷性手術的形式較快地達到消費者所希望的美容效果,風險相對來講高出很多。衛生部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隻要具有創傷性的美容手術,如文眉、穿耳洞、吸脂、割雙眼皮、隆胸等,必須由合法的醫療機構中的專業人員實施,美容院嚴禁“動刀”。而一些美容院認為,醫療美容在體表進行,生命危險係數小,稍有醫學基礎的人都能一試。殊不知,醫療美容師除了必須具備一般的外科、骨科、口腔科等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紮實的醫學整形外科知識、美學的眼光和高超、精細的操作技能。街頭美容院條件簡陋、消費不規範、操作技術無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對消費者“舉刀相向”,無疑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另外,術後感染也是醫療美容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不少消費者由於術後護理不當導致感染,產生了嚴重後果。除手術失敗和術後感染情況外,因不潔醫療而患傳染病的患者逐年呈上升趨勢,成為繼生活密切接觸、輸血之後的第三大傳染源,在醫療美容中,由於大多數美容院不具備相應的消毒條件,許多傷及真皮導致出血的項目都有可能傳染上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細菌性紅眼病和沙眼、梅毒、結核病等,有時還會給消費者帶來永久性的身體缺陷。由此可見,與生活美容相比,醫療美容的安全隱患更大,更容易派生出消費安全問題。

第三節美容保健消費安全風險的防範

一、構建科學、健康的美容保健消費方式

消費行為的產生是既源於廠商產品的供給、經銷商的參與,到最終的落腳點必須回到消費者本身。客觀地說,美容保健消費安全問題的頻頻出現,一方麵與廠家帶來的產品質量低劣及服務場所設施的不完善關係重大;另一方麵,也是我們必須予以強調的是,與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行為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總體來說,尚不完善的美容保健行業下有一大群尚不成熟的消費者。他們不健康的消費觀念、不科學的消費方式使得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美容保健服務從業者有機可乘,成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1.杜絕跟風成性的消費習慣

對於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消費者,把美容保健消費看成是時尚消費的一部分,總想站在消費的前沿,抓住流行的尾巴,以為當前最熱門的美容保健項目肯定是技術最好效果最佳的部分,流行的美容保健項目成了首選,完全拋開美容保健必須針對不同個體選擇適合自己的美容保健項目的原則,一味地跟風消費。一些美容保健服務場所正是抓住了消費者這種跟風成性、從眾消費的心理,在每一個階段推出一個新概念、一個新熱點,先前的快速美白產品;後來的羊胎素、基因美容;接著的表皮生長因子、凍幹粉技術美容;接下來的激光美膚、精油美容等等,產品廠家和服務場所對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地翻新,概念操作頻出,通過大規模的炒作,不斷誇大產品的功效,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一邊是認為流行就是好的跟風成性的消費者,以為隻要舍得花錢,做最新的美容保健項目就會達到最好的美容效果。一邊是抓住消費者跟風成性、更看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產品質量的產品提供商和服務場所。不同的期望自然帶來不同的結果,由此以來,花了大價錢的消費者並不能得到好的美容保健效果,安全消費問題應然而生也就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