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自然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與管理體製改革——以長白山為例(3 / 3)

③ 平均指標

從平均指標來看,近幾年長白山地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續增加。但是,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小於吉林省的平均水平,說明城鎮化程度不高,這與體製變革時劃歸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區劃範圍內的城鎮經濟發展基礎水平有關。與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相比,2006—2009年長白山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較高,而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較慢,從一定程度反映了政府發展政策的傾向性。這點與筆者的訪談結果相一致,城鎮居民普遍反映從旅遊業發展中受益,但是農村居民普遍反映受益很小或者根本沒有從旅遊發展中受益,認為管理體製變革前後對自己的生活和收入幾乎沒有影響。由此可見,管理體製變革之後為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能滿足農民的心理預期。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製度安排讓農民參與旅遊業發展並從中受益,應該作為政府下一步考慮的政策要點。

(3)利益相關者評價

① 政府管理人員

了解政府管理人員對管理體製變革前後的評價,主要通過訪談的方式進行。筆者通過訪談長白山管委會旅遊管理局孟凡迎副局長,了解了政府管理人員對管理體製變革前後的評價。總體來講,管理體製變革促進了遺產地保護和旅遊開發的協調發展。理順體製為製定統一規劃提供了製度保證,統一規劃保證了旅遊開發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而長白山管委會和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在保護資金上給予充分的安排,保證了遺產地的資源和環境保護質量,新管理體製下的統一領導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內部協調的便利度,統一管理提高了景區管理質量和景區整體形象。

由於目前的管理體製仍處於探索階段,在社會經濟管理職能上仍存在不完善之處,與相鄰的縣市在行政職能上存在交叉,長白山管委會在吉林省內部作為一個開發區已經正式備案,但是它的正廳級建製在國家層麵沒有得到正式承認,所以這種管理體製隻是協調長白山發展中的矛盾的階段性產物,還是最終能“修成正果”,在國家層麵被承認為正廳級建製,還有待於在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內用管理績效來檢驗它是否合理。

② 當地居民

通過實地考察,筆者發現,無論是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還是之後,池西區的東崗鎮和池南區的漫江鎮與長白山旅遊業發展關聯度都很小。主要原因是兩地地緣偏僻,沒有與長白山旅遊線路相連接。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計劃對兩地進行開發,但是目前項目啟動尚處於初期階段。因此,筆者主要選擇與長白山旅遊業發展關聯度較大的二道白河鎮進行問卷調查。針對當地居民共發放問卷26份,收回21份,收回率為80.8%,有效問卷20份,有效率為95.2% ;其中一些居民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狀況不甚了解,所以關於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有效問卷相對較少,僅有16份。問卷采用裏克特量表的形式,分別用5、4、3、2、1 表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同意、比較反對、非常反對。通過用SPSS.17.0 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居民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前後旅遊業發展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對旅遊業影響的總體評價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旅遊業的正麵經濟影響(指標1~5)方麵,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均好於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評價,且對比明顯。尤其對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吸引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基礎設施四方麵比較同意(均值分別為4.47、4.15、4.05、4.45),對旅遊業發展增加居民收入這一指標的評價相對較低,為一般同意(均值為3.45),這與筆者的訪談結果相一致。根據筆者對當地居民的訪談得出的結論,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與旅遊業的發展相關性較大,而農村居民(尤其是池西區和池南區的居民)普遍反映沒有參與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幾乎沒有從旅遊業發展中受益,也就是說旅遊業發展對農村居民的直接經濟貢獻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居民對此項指標的評價不如其他幾項高。在旅遊業的負麵經濟影響(指標6 ~ 8)方麵,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均劣於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評價。居民普遍反映近幾年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旅遊業發展導致當地物價上漲,旅遊業發展導致少部分人受益。這兩方麵的評價與筆者訪談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

第二,在旅遊業的正麵社會影響(指標9 ~ 15)方麵,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均好於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評價,尤其對“提高了當地知名度”這個指標評價較好(4.55),說明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旅遊營銷措施較為有效。對其他指標的評價變化不是很明顯。在旅遊業的負麵社會影響(指標16 ~ 20)方麵,居民認為無論是長白山成立之前還是之後旅遊業發展帶來的社會負麵影響都較小,但是認為在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人們之間信任度和本地社會道德標準比之前稍微有所下降。

第三,在旅遊業的正麵環境影響(指標21 ~ 26)方麵,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較好,且均明顯好於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評價。在旅遊業的負麵經濟影響(指標27 ~ 28)方麵,認為旅遊業對寧靜的環境氛圍負麵影響較小,但是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負麵影響稍微有所提升。對管委會成立之前旅遊業發展導致生活垃圾多、處理不及時的現象持一般同意(均值為3.00)的態度,但是管委會成立之後,這種現象有所好轉(均值為2.55)。

第四,在旅遊業的總體影響評價方麵,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較好(均值為3.53),且明顯好於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評價(均值為3.09)。

第五,從指標之間的對比來看,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在旅遊業發展正麵影響方麵,居民對經濟影響、環境影響的評價較高,對社會影響評價次之;在旅遊業發展負麵影響方麵,居民對社會影響和環境影響的評價比對經濟影響的評價好。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政府對池西區和池南區有長遠的規劃,但是由於很多項目還在實施過程中,筆者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目前池西區的東崗鎮和池南區的漫江鎮幾乎沒有從旅遊業發展中得到的實惠,居民的意見比較大,所以建議政府與居民之間做好溝通,以降低社會逆反心理,減少管理體製變革的博弈成本。

③ 旅遊業經營者

對旅遊業經營者的問卷調查同樣采用裏克特量表的形式,分別用5、4、3、2、1 表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比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筆者在二道鎮選取23 家旅遊業經營者進行問卷調查,收回15 份,收回率為65.2%,有效問卷為11 份,有效率為73.3%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絕大部分指標上,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的行業管理水平評價為比較不滿意(均值接近2),但是,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行業管理水平評價為一般滿意(均值接近3)。但是,在旅遊企業競爭環境這一指標上評價稍微下降,說明隨著旅遊業發展和旅遊企業數量的增加,政府對它們之間的競爭管製力度不夠。筆者成員通過訪談了解到,部分類型的經營者數量過多,各經營者之間競爭激烈,經營者反映經營效益不理想。

④ 遊客

針對遊客發放問卷322 份,收回305 份,收回率為94.7%,有效問卷為279 份,有效率為91.5%。問卷調查同樣采用裏克特量表的形式,分別用5、4、3、2、1 表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比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通過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硬件指標(1 ~ 9)的評價上,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景區的評價均優於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前景區的評價,說明管委會成立之後景區的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對景區資源的保護程度(指標4)的評價最好(均值為4.31),對景區內公共廁所的評價最差(均值為3.28)。但是在軟件指標(10 ~ 22)的評價上,對景區擁擠程度(指標17)、餐館菜肴質量(指標19)兩個指標的評價是下降的,其餘指標的評價均上升。其中對當地導遊服務質量的評價最好(均值為3.96),對景區擁擠程度的評價最差(均值為2.77)。

從遊客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硬件指標與軟件指標的評價之間的對比來看,遊客對硬件指標的評價更好,說明在軟件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需要說明的是,在部分指標的評價上,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雖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景區內交通便利程度的評價是比較滿意(均值為4.07),但是,實際上筆者發現這是遊客反映最強烈、抱怨最多的方麵。遊客反映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景區內交通秩序混亂,排隊時間較長,而且排隊秩序混亂,爭搶上車時遊客間時有發生爭執和擠傷。很多遊客認為在景區內的交通體驗嚴重影響了在景區的整體體驗質量。另外,雖然對在長白山旅遊的性價比這一指標評價為一般滿意(均值為3.66),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遊客反映,門票和景區交通費共248元,但是隻能遊玩一天,其實一天內隻能遊玩一個山坡,他們認為性價比較低,所以遊客建議延長門票的有效期。

筆者從性價比、印象與期望比兩個角度衡量遊客對長白山的總體評價,可以看出,對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之後的評價明顯比較高。說明管委會成立之後對長白山的管理取得了明顯的績效,得到了普遍認可。

(五)長白山管理體製模式創新總結

通過分析長白山管理體製變革之後的管理績效,發現管理體製模式創新促進了長白山遺產地保護和開發更好地發展,與以前相比,遺產管理質量更好,旅遊經濟貢獻更明顯,在大部分指標上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更高。這初步顯示了長白山管理體製變革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對長白山管理體製創新模式進行總結,以期對其他旅遊地的管理體製改革提供有益借鑒。總體來講,“9+1 模式”下的長白山管理體製實現了遺產地管理的統一領導、政景合一、政事企分開、分級管理。

1. 統一領導

《關於進一步明確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體製和職能權限的意見》(吉政發[2006]30 號文件)明確規定:長白山管委會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正廳級建製,代表省政府依法對管理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行政事務以及森林、草原、水流、山嶺、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省政府授權長白山管委會統一製定長白山保護與開發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搞好與延邊州、白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協調銜接,對長白山的保護、開發與建設等相關工作實施統一協調和指導。長白山管委會作為一個以景區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為根本職責的、權威的、權力相對綜合的、專業性較強的、具有適當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對長白山實行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開發和統一管理,對促進長白山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 政景合一

長白山管委會成立以後,下設池北區、池南區和池西區,三個區的行政範圍分別包括二道鎮、漫江鎮和東崗鎮,三個鎮的行政事務分別歸三個區管理,這樣,長白山管委會的實際管理範圍包括景區和三個鎮的各種經濟、社會、文化事務,形成了景區和行政區合二為一的管理格局。這種社區自治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景區的輻射效應,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保障。將景區和行政區合二為一可以使當地居民形成一種自豪感和保護景區的意識,避免了將他們作為局外人而產生的孤立感和嫉恨感,並由這種社會心理而引發的資源掠奪式使用和破壞,可以將居民與景區的矛盾降到最低。而且,如果政景分離,在行政區人員和企業從事旅遊業相關活動,並且對景區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時,而景區行政機構卻無權對其規範管理,必要時隻能通過與行政區的行政機構進行協調解決,這樣必然增加行政成本,所以,政景合一可以降低解決矛盾的行政成本,有效地做到景區自治。

3. 政事企分開

長白山管委會共組建3 個經濟管理區(池北區、池西區、池南區),1個集團公司(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還有21個行政機構,8個事業單位。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由長白山開發建設集團、中國吉林森林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吉林延邊林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於2010年12月成立,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人民幣,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第一家國有控股公司,是長白山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區域開發建設的主要投融資平台,也是區域產業發展龍頭樣板企業。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與行政機構相互獨立,意味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政企分開有利於景區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有利於管委會對景區開發的監督和管理。管委會在宏觀層麵上更多的是加強行政審批和資源保護的監督檢查,而長白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則負責景區的招商引資、開發、經營等具體工作,從而形成責權明確、產權清晰的經營管理格局,為景區的建設、經營活動提供製度保證,使景區運行質量顯著提高。事業單位與企業分開有利於事業單位更好地扮演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能夠實現社會的公平,與行政部門分開有利於事業單位減輕壓力,提高運作效率。

4. 分級管理

長白山管委會下設的池西、池北、池南三個經濟管理區,具有相當於縣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和權限。它們在長白山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分別負責各區域內的開發建設。在這樣的分級管理體製下,長白山管委會作為上級對各分區統一指導,各分區在上級的領導下組織落實,這種管理體製是在集權的基礎上適當分權,分權有利於減輕集權部門的壓力,使長白山管委會集中精力研究宏觀決策,同時又可以充分發揮地區優勢,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三、總結與討論

不論安排何種形式的管理體製,最終目的都是要實現遺產地保護與開發的協調發展。筆者以長白山管理體製變革為例,發現遺產地管理體製變革對保護與開發的績效有明顯的影響,說明不同的產權製度安排會影響資源的運動價值。不當的產權製度安排容易產生公地悲劇,導致遺產地開發和保護的效率低下。在此情況下,經濟發展拉力和資源保護推力共同構成遺產地管理體製變革的動力,誘發進行更好的體製安排,以產生更好的管理績效。以上結論是對產權影響價值運動理論、公共資源治理理論和製度變遷理論的進一步驗證。

長白山管理體製變革激發了旅遊發展和遺產保護的巨大活力,有效地證明了統一領導可克服多頭管理的缺陷,建立級別較高的“小政府”(政府派出機構)可以降低委托代理的層次,由派出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共同提高遺產資源處置權的排他性;行政區和景區合一的管理體製有較強的包容性,將各級政府、企業、非政府機構、社區等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容納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製約的利益共同體,共同保護遺產地資源並共享遺產地旅遊發展的成果,可有效減少外部性;政事企分開可充分發揮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優勢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達到公平與效率的均衡。

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遺產管理體製不順和限於國家財政壓力而國家公園體係較難實行的背景下,建立級別較高的政府派出機構,並形成政景合一的管理格局,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營形式,必要時(根據行政區域的大小而定)實行分級管理的形式,將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管理體製。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在屬地管理的條件下實行政企分開的經營形式時,當地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監督機製,避免企業對遺產資源造成破壞。中央政府也應建立比較完善的監督機製,防止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和企業同謀。

目前,我國很多遺產地采取了由市政府派出機構進行統一管理的模式,但在其他方麵或多或少地存在弊端。筆者認為,目前長白山這種管理體製對我國其他自然遺產地有較好的借鑒意義。例如:為了改變武陵源多頭管理的弊端,湖南省政府應該做出決定成立一個正廳級的政府派出機構統一領導,結束目前資源處置權排他不強導致的多方處置資源的混亂局麵。為了改變因政景分離而引發的社會矛盾,黃山應借鑒長白山的模式將黃山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權劃歸與其區位比較近的黃山區,這樣可以減少外部性,利於整個黃山區的和諧發展。三清山應借鑒長白山政企分離的經營形式,明確劃分政府與企業各自的職責、權利和權屬關係,克服目前政府與企業之間分而不離、藕斷絲連的局麵,徹底地做到政企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