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模式創新與管理體製改革——以八達嶺長城為例(1 / 3)

八達嶺長城作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其在管理體製的選擇上經曆了事業與企業、保護與開發的博弈與抉擇,也頗具研究價值。本章以八達嶺長城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管理體製的調查分析,旨在找出八達嶺長城管理體製的典型性和適用性。

一、八達嶺長城概況

(一)典型性

八達嶺長城作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代表,在管理體製上經曆了事業與企業、保護與開發的博弈與抉擇,頗具案例價值。現以八達嶺長城作為案例,對其管理體製進行描述,試尋其典型性和借鑒意義。

從八達嶺長城的管理體製,能夠窺見我國文化遺產管理的演變過程和存在的管理難點問題。2006年,全長7600米的八達嶺長城經營權終於全部被國家收回,經營權由上市公司退還給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此舉曾經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對其他文物保護單位按《國家文物保護法》行事也起到了示範作用。

八達嶺長城是我國接待旅遊人數最多的世界文化旅遊遺產。眾多的遊客給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實現旅遊發展與文物保護的平衡,並避免經營性破壞是八達嶺長城管理者要回答的問題。

八達嶺長城管理中,曾經出現遊客、地方政府的利益激烈衝突的問題。

從2001年到2003年,八達嶺三年總收入分別為1.2328億元、1.3695億元和1.2688億元,上繳延慶縣財政分別為0.4331億元、0.4674億元和0.3287億元。三年間,延慶縣政府並未對八達嶺特區辦事處予以返還或者補貼。地方政府的抽血機製導致八達嶺長城保護經費嚴重不足,曾計劃通過門票票價上漲填補修繕經費空缺。

目前,八達嶺長城的管理體製是典型的特區事業化經營模式,相對於文物部門主管的模式而言,具有代表性。

(二)概況

八達嶺長城是中國萬裏長城的精華地段,遊覽麵積119萬平方米,享譽全球。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40 佳之首、1993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2000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旅遊風景示範區、2001年被評為中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2007年成功榮升國家首批5A級景區。

八達嶺長城位於八達嶺鎮轄區範圍內。八達嶺關城開放景區麵積為33平方公裏。八達嶺重點保護區,即八達嶺長城國寶段,總麵積3.77平方公裏。

八達嶺長城景區內原有少量居民,但是目前居民基本上都已搬遷至八達嶺鎮。八達嶺鎮位於延慶縣東南部,八達嶺長城腳下,轄1 個社區(八達嶺鎮社區)、15個村委會。

在中國的景區中,八達嶺長城是對外開放最早、接待國家最多、接待遊人最多、接待外賓最多的景區之一。根據福布斯的統計,2007年國內和國際遊客訪問最多的旅遊景點,八達嶺長城名列第11位。

(三)八達嶺長城模式的特征

1. 行政機製效率高

目前,許多世界文化遺產歸文物部門管理,而實際上文物部門隻是在文博業務方麵給予指導,主要強調遺產的保護。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世界文化遺產已經不僅僅是要被保護的文物,同時它也是要被利用的文化產品。

因此,世界文化遺產麵臨著多個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需求,而文物部門作為一個文博技術部門,在對遺產的綜合管理方麵,缺乏科學知識和技術,難以實現對遺產管理具體實施者的有效監督和指導。

我國文化遺產管理體係中,盡管由文物管理機構或類似機構直接管理,但工商、公安、林業、建設、宗教、文物、旅遊等單位,都有權對文化遺產的某一領域進行管理。因此,將這些單位的職能統一有利於提高管理的效率。

八達嶺長城特區辦事處集合了文物管理、規劃建設、旅遊等部門人員,采取聯合執法、統一領導,形成景區秩序層層有人抓,處處有人管,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管理網絡,達到了精簡機構、強化職能、資源與市場相結合、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既彌補了文物部門直接管理的資源不足的問題,又避免了各路諸侯的多頭幹預、條塊分割。

2. 資源處置權比較清晰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規劃管理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在八達嶺—十三嶺風景名勝區進行工程建設,凡屬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或建設控製地帶範圍內的,均須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屬於違反文物保護管理法律、法規的,由文物管理機關依法處理。規定執行中的具體問題,由市城市規劃管理局負責解釋。

3. 經營權分類清楚

八達嶺長城文化遺產,由八達嶺長城特區辦事處經營,而景區內的旅遊業務(包括吃、住、行、購、娛等)由八達嶺旅遊總公司開發經營。並且,在八達嶺長城大景區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將八達嶺長城周邊較低級別的文物資源的經營權出讓給八達嶺旅遊總公司開發經營,這樣有利於發揮八達嶺旅遊總公司在開發旅遊產品方麵的積極性,有利於打造八達嶺長城文化創意區,實行集群化發展。

二、八達嶺長城資源保護與旅遊開發協調機製

八達嶺長城管理體製演變經曆了:單一的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改製上市——經營權收歸國有、業務特許經營的發展過程。

(一)行政隸屬

延慶縣八達嶺特區辦事處作為一個處級單位,是198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旅遊特區,是延慶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在縣政府的領導下,在管轄區內行使行政管理權。在文物保護和風景名勝區保護方麵,接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的指導。在實際的工作中,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具有非常大的獨立性。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則僅僅是在業務上給予指導。

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內設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科、財政科、規劃基建科、綜合治理辦公室、文物管理科、外事辦公室、監察科、保衛科、旅遊應急辦公室、經濟合作辦公室12個職能科室。下設宣傳營銷中心、票務管理中心、後勤服務中心、綠化保潔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景區綜合監察管理大隊6個自收自支的事業管理單位。特區辦事處現有正式職工400人,臨時工209人,外聘人員8人,退休職工97人。特區辦事處的主要職能是:

(1)保護轄區內的文物古跡和風景。

(2)組織製定和落實景區總體規劃。

(3)管理轄區內的旅遊事項。

(4)統一管理長城門票及其收入。

(5)對景區的建設、經營、廣告等事項進行管理。

(6)負責領導、組織和協調公安、工商、城管等職能管理部門,對景區的社會治安、環境、旅遊秩序進行綜合治理。

(7)領導解決在八達嶺大景區規劃實施中與周邊鎮、村的各類問題。

(8)統一組織景區宣傳、外事接待及各類大型活動等。

(9)承辦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資金機製

北京市在成立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時規定:特區辦事處應努力改善經營管理,在經濟上不僅要做到以收抵支、自給自足,而且應積極發展特區事業,爭取更多收入。其經濟來源,主要是出售遊覽票的收入;自營商業、服務業的利潤收入(包括代銷費);聯營商業、服務業的利潤分成收入;導遊收入;經營林業、果樹、花卉、養殖等的收入和部分罰沒收入。全部收入均留作特區經費,可用於人員工資;行政開支;職工福利;文物古跡的小修;市政、公用設施的維護和改善,以及用於改進服務事業,獎勵先進等。除此之外,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