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學生(1)(1 / 3)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根據研究,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初步認識過程,又是在課外任何場合綜合學習的過程,也是個體個方麵素質動態發展的啟蒙過程。小學生學習過程具有複雜性和學習途徑的多重性。小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過渡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學習程序的不同環節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依次是:

感知過程中學習方法的特點。感知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也是進入理解學習過程的準備階段。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觀察法和準備性實驗法了解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學知識的鮮明正確的表象和觀念。感知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一是由被動感知向主動感知轉變。低年級兒童一般不能主動選擇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實際材料,也不善於自覺地進入感知過程,而是要借助於課本或學校教師提供和選擇的感知材料,並在教師的介紹講解下進行有組織的感知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經驗的積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感知成分逐漸增加。如幫助教師製作教具、收集標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圖示性。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親身實踐或實驗獲得感性體驗,但多數是感知以直觀教具形式出現的模型以及教學掛圖或板圖。此外,與兒童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相符合的兒童化、形象化的語言對提高小學生感知學習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理解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學生在理解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比較對照、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實現對言語、事物類屬性質、因果關係、邏輯關係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以思維方法為核心是理解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基本特點。理解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間接理解過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覺過程溶合在一起,並且是立即實現的、不經過中介的思維過程。例如,兒童吃了蘋果,留下了印象。現得到蘋果,就產生了對它的直接理解:蘋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間接理解是要經過一係列複雜的分析綜合活動,從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漸達到分化的、精確的理解。例如,兒童從學會四則運算到弄清加、減、乘、除互逆運算關係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級兒童的理解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級,兒童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間接理解逐漸占主導地位。二是從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發展。低年級兒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公式等,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兒童對學習材料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資料表明:小學兒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詞的含義,大致可分為三級水平。第一級:隻了解故事的具體情節或詞的表麵含義;第二級: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詞所描述的具體事件;第三級:能擺脫故事的具體情節,脫離直觀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詞的深刻含義。一般說來,低年級兒童絕大多數屬於第一級水平,中年級兒童二級水平略多於三級水平的人數;高年級兒童二、三級水平的人數幾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動理解到主動理解的轉變。低年級兒童對學習材料的理解依賴於教師的啟發誘導,有所謂“牽著牛鼻子過河。”中、高年級兒童逐步學會按照一的思維方式理解學習材料。

鞏固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三階段,也是由接受知識進入運用知識的過渡階段。小學生在鞏固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各種練習方法和複習方法,及時鞏固學到的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因此,鞏固過程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反複性和技能性。因為各種複習方法的運用,其目的是為了記住並能回憶出所學的知識;而各種練習方法的運用,既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也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為學生運用知識作好知識的、技能以巧上的準備。不過,小學鞏固學習的複習要及時,練習的方式要生動活潑,富於文化,且不宜過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