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無意注意、機械識記和形象思維仍占優勢,但是高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義識記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初步學會對事物本質特征或屬性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和關係進行抽象概括,並逐步接近科學的概括。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各科學習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覺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高年級兒童學習方法和選擇和運用一是要注意發展思維的抽象邏輯性,二是要注意學習方法運用的綜合性和獨立自主性。
上麵,我們根據小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理論和規律,結合小學生的學習實踐,初步揭示出各種不同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習方法的特點。其目的就在於為小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運用和指導提供科學的方法論的依據。
小學數學教學方式
對多數成年人而言,學習環境力求安靜;而小學生則不同,他們更喜歡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一位學生說,“我喜歡在玩中學的學習方式。因為這樣能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舉應用題的例子來說,現在的我們隻會"應用"在卷子和作業上,隻是為了做而去做,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對的。而在玩中學呢,能提高學習興趣,比傳統學習方法效率高,何樂而不為呢?”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要使學生愉快地掌握各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質,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創造。要改變傳統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怎樣改變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方式呢?筆者結合多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經驗談點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化“靜”為“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多采用“三個一”,即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嘴巴。教師從一節課開始講到下課,把學生當作收音機。結果呢,老師費心費力,學生卻苦不堪言,課堂上往往沒有一點生機。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因此,教師要善於運用新穎有趣的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靜”的知識“動”起來,使“死”的知識“活”起來,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和心境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
提倡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為豐富,並且使學生找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源頭。
借助學生熟悉的具體情境來開展數學教學。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特點。學生回答自己熟悉的問題,比回答抽象出來的單純的數學問題更容易。比如你問沒有學會加法的一年級剛入學的小學生這樣的問題,2個蘋果和3個蘋果加起來是幾個蘋果,孩子會說是5個蘋果。你繼續問這個孩子,2加3等於幾?他可能會回答為6。在學生的頭腦中很容易處理“蘋果”這樣有實際意義的問題,而不能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不理解加法的意義,不明白2加3是怎麼回事。
再比如你讓學生計算1.25元加上3.6元是多少,學生計算的正確率非常高。而1.25加3.6,學生出錯的可能性卻會加大,學生容易出現對位錯誤。表麵上看,賦予實際意義後問題更複雜了,實際上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學生更容易解決問題。因為學生非常清楚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計算時基本不會出現對位錯誤。結合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知道l元多和3元多合起來是4元多或5元多,也就是說學生曾經多次融人民幣計算於驗算之中,所以學生不容易出錯。
數學知識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僅包括“客觀性知識”,而且還包括從屬於學生自己的“主觀性知識”,即帶有鮮明個體認知特征的個人知識和數學活動經驗。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經驗。即使是剛剛入學的學生,也不是一張白紙,學生已經有了6年的生活經驗。教師要考慮學生是在多大的空間內學習數學的,這樣就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