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學生(2)(2 / 3)

創設情境有多種方式。情境多種多樣,可以是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也可以是遊戲的情境;可以是故事情境,還可以是數學問題情境。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資源,創設不同的情境,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但創設的情境首先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其次是利於學生發展的,二者缺一不可。有些情境學生雖然不熟悉,但通過這個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這樣的情境同樣是好的情境。

讓學生直麵真問題。創設情境要注意開發真問題,少用假問題,讓學生通過真問題進行學習。有時為了數學內容的需要,教師編出一些情境,讓學生生硬地研究問題,這樣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迷惑感。建議教師用心思考,思考出順應學生思維的真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

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思考不同的問題,並通過問題的轉換,讓學生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會利於學生更輕鬆地學習。就像腦體結合,可以勞逸結合一樣,讓學生大腦的不同區域的工作互相轉換,會利於大腦不同區域的有張有弛,會使學生的學習更輕鬆。

給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情境,並設下懸念。這樣,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要求,就會帶著熾熱的追求和疑問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探索新知識的過程。

二、變“灌”為“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老師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自己能思考的問題,老師決不暗示。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將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變為組織學生自己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傳統教學中,定義、公式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死記硬背,學生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靈活運用。若相信學生,讓學生用觀察、實驗、比較、歸納等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探索、操作,其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穩定性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三角形框架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用手拉一拉,看誰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然後說一說,通過實驗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這種特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的學生根據穩定性為班上修理課桌、凳子,有的大膽設計出各種建築物,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深化了對三角形特性的理解。通過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尋找答案,水到渠成,不講自明,學生印象深刻,獲取知識牢固。

三、由“一”到“多”,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傳統的數學課上,教師講得多,學生聽懂少;教師問得多,學生動得少。師生間交流形式單一,學生容易疲勞,以至影響教學效果。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采用多種形式教學讓學生通過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人人自主參與學習,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教學“相遇問題應用題”時,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去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實踐活動,這樣使學生對相遇問題中常見的專業術語有清晰的認識,然後把他們帶回教師講解算理和解法,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隻有不斷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才能創造教學的奇跡,培養出新世紀合格的人才。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預設,在課上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巧妙地生成。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是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

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中應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並要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幫助實現這一目標,而現代教育技術就是最有力的工具。比如,針對計算器這一許多學生已經熟悉的計算工具,學生希望了解些什麼,在本課中,教師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求知欲,設計了把大量內容製成網頁的形式,使得不同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興趣,了解自己希望知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