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如何優化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1 / 3)

什麼是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是指為了實現一定階段預期的課程目標,運用係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係統的規劃和安排,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簡言之,就是對教學活動的設想與計劃。

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係統方法對教學的行為進行設計,它是一個分析教學的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並在實施中加以評價和修改,使之達到教學優化的微觀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數學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運用數學、教育學、心理學中的理論,依靠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來有效設計和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教師通過教學設計影響學生的學習環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因此可以看出,教學設計活動有助於教師對教學進程進行動態設計和調控,能夠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對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進行反思,並在教學背景分析中進行研究,體現出教師對教學不斷調整和完善的思路。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

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必然要從下麵四個方麵進行考慮:

1.要教授什麼,即教學目標是什麼,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

2.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針對學生的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進行了解;

3.怎樣開展教學,設計出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路線;

4.如何評價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設計評價問題。在撰寫教學設計時,要圍繞幾個方麵來寫。

撰寫教學設計的項目,主要包括五個方麵:

1.教學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在設計教學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時小要浮於表麵,不能簡單地將一些寬泛的理念作為萬能的點綴,要讓理念真實地進人教學。體現教師在本節課或本單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是對觀點的支撐,依此說明做法的有理有據。

2.教學的背景分析

包括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研究說明和反思。

3.教學的目標設計

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安排等。教學目標應當描述學生通過學習後應知、應會的行為變化。

4.教學的過程與資源設計

本部分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可附教學流程圖。

5.教學的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評價方式應盡可能做到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強,靈活多樣。

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注教學目標的製定,教學設計的形式本身利於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的落實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增強預設的開放性,某些問題的處理在預設時可以采取多個方案,課上針對學生情況選擇方案即時處理,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從而增強教學目標落實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實施後完成的教學設計,還可設置反思的環節。在反思中評價自己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並從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等方麵的審視中分析原因,思考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做法。

1.教學內容分析

把課程教學目標分解成為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確定要教什麼。

教學內容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往我們僅關注教材分析,在這種分析過程中,教師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事實上,對於教材的理解,一方麵,教師內心所組織的內容及課堂中由於師生間思維相互碰撞而產生的各種現象,都將是一種隱性的教材(或者教學內容);另一方麵,教學的載體已不僅僅局限在教材,教師在教學中對於教材應該二度開發,創造性使用。因此,對教材也不僅僅局限在顯性方麵,不再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

2.教學對象分析

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兩點:

⑴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麵已經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誌著學生已經能做什麼,說什麼,想明白了什麼等等。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

⑵要了解教學活動結束後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麵必須達到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