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對這些做到心中有數時,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真正恰當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3.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製定明確、詳細、可操作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知識技能目標虛化,過程方法目標遊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貼標簽的情況。設計教學目標注意要切實。
三維目標可以借助同一教學活動實現,他們不是彼此分離的。任何學習過程都是一定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有機整體,不存在脫離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或脫離情感態度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恰當的數學活動設計,將三維目標融入同一個數學活動之中。
4.教學策略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
5.教學媒體設計(或教學準備設計)
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特性加以選擇適合的教學媒體,根據教學實施計劃中的具體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轉換為印刷或視聽媒體(包括課件),並把各種教學媒體進行最優組合,提高教學效果。
6.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師生教學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設計教學環節,它包括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預設學生將會作出可能反映,如過深或過淺,預先設計另一種教學方法,一旦課堂上出現非常規狀況時教師就可以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在這裏包括板書設計。
既關注預設目標,又關注生成目標。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規律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進行預設,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增強預設的開放性,某些問題的處理在預設時可以采取多個方案,課上針對學生情況選擇方案即時處理,減少低水平和可預知的“生成”,激發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從而增強教學目標落實的效果。
對於教學設計來說,教師要在認真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處理好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係,使有效預設成為有效生成的前提。教師動態把握教學過程中可能生成的問題,有效進行引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設計教學目標要從整體考慮,既考慮長期目標,又考慮近期目標和一節課的目標。長期目標主要包括四個方麵,通過數學學習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係,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麵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因為長期目標可以承載於很多教學內容,所以即使相同的教學內容,也可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目標必然帶來不同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7.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環節。通過客觀的、科學的評價,教學設計工作將不斷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
教學設計內容和形式應該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則應選擇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內容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可以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
在教學目標設計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學目標從關注教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多個預案,根據預設目標,教學過程可由過去的直線型向樹型轉化,事先預設學生的多種情況,特別是要考慮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有差異的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決定選哪個樹枝,繼續實施數學教學。在互動中推進教學目標的提升。
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教師要考慮自己的設計是否順應了學生的思路,是否順應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也就是學生的反應與教師不一致時,學生為什麼會出問題。原因是學生不夠聰明,還是教師沒有順應學生的想法。事實上,很多情況都是因為教師這個前因帶來的後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節奏的轉換,學生仍停留在對前一個問題的思考之中。教師因為是設計者,認為幾乎每個環節都是水到渠成的,但學生是這樣的思考方式嗎?
當學生“出問題”時,建議老師給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此時在思考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