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向左平移3格。
③向左平移6格。
……
談話:那麼到底是平移幾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鳥卡片,在方格圖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幾格。
2.學生拿出卡片操作,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得出的結果。
談話:我們用移圖的辦法研究了平移的距離。(板書:方法:移圖)用這種方法雖然能準確地得到結果,但是比較麻煩,我們可不可以隻觀察小鳥圖的一部分,例如一條線或一個點來研究呢?請同桌討論。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並板書:移線、移點。
談話:這個點在平移前是鳥嘴的點(課件演示),那麼它會平移到哪兒呢?(學生指出後,課件演示)平移後它還是鳥嘴的點,像這樣的兩個點,我們稱它們為小鳥圖平移前後的一組對應點(板書:對應點)。數一數這組對應點中間有幾格?你還能找出一組對應點並數出中間有幾格嗎?再找一組試試看。
提問:你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
談話:看來,圖形平移前後相對應的點的距離相等,這是圖形平移的又一個特點。(板書完整:對應點等距離)
談話: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驗證了平移6格,那麼判斷錯誤的同學能說出錯誤的原因嗎?(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並糾正)
3.練習
談話:請拿出發給你們的第2頁紙,看一看,小房圖、金魚圖和火箭圖分別向哪個方向平移了幾格?(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對)
談話:觀察這三組圖形,在平移前與平移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小結:物體或圖形在平移後隻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和形狀以及圖形自身的方向都沒有變。
四、畫出平移後的圖形
1.探索畫平移後圖形的方法
談話:方格紙上有一個三角形,要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後的圖形,你們打算怎樣畫?先和小組內的同學討論,再試著在第3頁的紙上畫一畫。
提問:誰願意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畫法?
學生中可能出現的畫法有:①先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都向右平移6格,再將三個點連線。②先把一個點向右平移6格,再根據三個點的位置畫出另外兩個點,最後連線。③先把一條線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這條線段的位置畫出圖形。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各種不同的畫法。
2.練習
談話:同學們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歡的方法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後的圖形嗎?(學生在第4頁紙上完成)
談話:怎樣判斷平移得對不對呢?(看對應點的距離是不是相等)
學生展示完成的圖,注意糾正錯誤的畫法。
五、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
【教學評析】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教學內容,一是初步認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二是平麵圖形在方格紙上的平移。這一內容怎樣教?教到什麼程度?本課教學設計對這一問題做了有益的嚐試和探索。
教學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教師並不是隻限於引導學生對運動現象進行觀察,而是在觀察的同時用手勢比畫運動狀態,體會運動方式的變化,繼而再思考同類運動方式的共同特征——先發現平移是物體沿直線移動,再組織觀察電風扇、風車等轉動時有沒有不動的地方,發現旋轉是物體繞定點轉動。這樣,經曆“圖像感知——動作把握——言語表述”的過程,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現象的認識就有了較深入的思考。有了這種思考,對於兩種運動方式的判斷就會建立在更加自覺的基礎上。
教學平麵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格數,先讓學生觀察靜態畫麵,出現不同的看法,形成認知衝突;再讓學生用實物圖形操作,然後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從而使學生在認識上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研究圖形中的線段和點平移的格數,發現圖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後圖形中的對應線段或對應點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數。這一認識不僅使學生對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距離的判斷實現了“麵——線——點”的簡化,而且為在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提供了依據及方法的指導。這樣,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圖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認識,是一種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學處理。
案例:圓的麵積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67-68頁,圓的麵積。
【教材分析】
學習圓麵積的計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曲線圖形的麵積,它和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麵積計算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是學生探究平麵圖形的另一個新階段,但在研究方法上有著密切的聯係,體現在圓麵積計算的推導過程能“化曲為直”、“化圓為方”,將圓剪一剪、拚一拚得到一個以前學過的圖形。教學時,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圓麵積推導的形成過程,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和方法。另外,結合練習之間的對比與分析,尋找求圓的麵積的規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正確解決問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