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課堂總結”不是單純地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用學到的乘法概念去觀察生活。既是對乘法概念回憶和加深認識的過程,又是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熏陶過程。
案例: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真正感知數學取之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
【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1頁測量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質量單位中的克與千克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首先創設了生活中“過橋”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提出各種問題,探索有關質量的知識和方法。
【學生分析】
“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學生的知識方麵來看:已經有克與千克的認識作基礎。同時,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玩,可是這裏有座橋,上麵寫著:限重1噸。由此引發了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限重1噸什麼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4隻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接著教師就順勢揭示課題: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那麼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
設計說明:由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導入,抓住“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麵臨的數學問題是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探究新知的過程中。
二、在生活中實踐,建立、體驗新知
1.在生活中實踐,建立“噸”的概念
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的體重,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25千克),根據這個推算一下:4個這樣的同學重多少千克?40個呢?從而明確40個這樣的同學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使學生進一步感悟1噸到底有多重。
設計說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孩子熟悉的物體的體重,讓學生通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想象和感悟1噸的概念。進一步建立了1噸的質量概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
2.聯係生活,體驗“噸”的應用
首先,教師示範舉生活中的例子:一包水泥重100千克,幾包水泥重1噸?麵粉一袋重50千克,幾袋重1噸?一頭駱駝重350千克,幾頭駱駝約重1噸?再讓學生自己從身邊尋找這樣的例子,小組交流。
其次,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大約重1噸?認為什麼樣的物體用噸來作單位?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噸作單位的?
3.學以致用,解決“過橋”問題
在認識了“噸”之後,讓學生再回到生活中的“過橋”問題。師問:現在你們知道它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麼?哪幾隻動物可以同時過橋?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1噸”已經認識的基礎上,再應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真正領悟到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數學作用於生活。
三、回到生活,鞏固應用
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1.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課件出示)
熊貓狗大象鯨魚
50噸80千克6千克4噸
設計意圖:這道題的設計有利於知識之間的聯係,又給予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程度的思考空間。
2.(1)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為什麼?
(2)用兩輛載重2噸的貨車運這些機器,怎樣裝車能一次運走?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3.拓展延伸
教師適時捕捉題材,讓學生結合“車上的載重數據”考慮是否安全,或者通過了解家裏每個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並思考如果每個月少用1噸能做到嗎?可以采用哪些節約水的方法?寫一篇數學小作文。
設計意圖:這道作業拓寬了孩子的思路,使數學作業在實踐中發現、思考,更能調動孩子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影子,同時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教學心得】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在去遊玩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入,很自然地將學生吸引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2.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機會。問題由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提出,再由學生自主解決,使學生能充分體驗“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探索研究——解決生活問題”的完整過程。學生可以在比較廣闊的空間和較為充裕的時間中,以學習主人的姿態展現自我、發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