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大家公認的統一標誌。比如,路口有標誌“-”,表示此路不通;某場地有標誌“p”表示可以停車;某路邊標誌牌上畫有輪椅,表示殘疾人的行道;鐵路、公路、航空都有它們各自的標誌,地圖上也有各種標識,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符號。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符號化”的世界。
數學符號是數學的語言,是人們進行表示、計算、推理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懂得符號的意義,會用符號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本身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在小學數學中有數字符號1、2、3、4……,運算符號+、-、×、÷;關係符號=、>、<、≈。
《標準》強調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並指出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理解符號所表示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有符號表示的問題。在小學階段,主要表現在前半部分。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也要結合具體情境和在活動中進行。
首先在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表示。初入學的兒童在學習10以內的數時,例如“認數6”,就要通過實物、畫片,在具體情境中數出“6”個人,“6”棵樹,“6”隻鳥、“6”朵花……,它們的數量都是“6”,我們可以用“6”個圓片來表示6個人,6棵樹、6隻鳥、6朵花,還可以用數字“6”來表示。這就是對數量進行“符號化”。當我們看到數字“6”時,就會和數量是6的具體實物聯係起來。讓學生擺出6根小棒,撥出6顆珠子,擊掌6下,理解數字6的實際含義。當學生理解了數字6的實際含義後,進一步擴大其外延,數字6還可以表示順序,如同學們排成一橫隊時,從左往右數,小紅在第6;數字6還可以表示代號,如國安隊6號隊員是×××。
在學習四則運算時,可以用運算符號表示其數量關係,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例如學習除法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大量的平均分實物、圖片、小棒等,使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5個;把10個蘋果,每人分2個,可以分給5個人。這都是把一個整體分成相等的幾部分,都用除法算式10÷2=5來表示,這就是在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並用符號表示。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不必像過去那樣把除法分為等分除,包含除,把精力花費在訓練學生說一些程式化語言,而要培養學生體驗、感受從具體情境中進行符號化的過程,這才是真正學數學。
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很多用符號表示的情境,如上公共廁所,見到標誌上畫的是男士,表示是男廁所;標誌上畫的是女士,表示是女廁所。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潛藏的“符號意識”,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曆“從具體事物——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地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的過程。
例如,在解決“一條船最多坐4人,14人至少需要幾條船?”這一問題時,有的學生可能會通過實際“排練”找到答案;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圓片表示船,用小棒表示人,然後通過操作找到答案;還有的學生可能會在白紙上畫圖,用橢圓表示船,用豎道表示人,找到答案;當然,也有的學生會通過算式求得結果。由此可見,符號感的發展需要堅實的經驗基礎,在教學中應促進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學習符號化的多種途徑,逐步體會用數、形將實際問題“符號化”的優越性。
引進用字母表示,是用符號表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的基礎。用符號表示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也像普通語言一樣,首先要引進基本字母。在數學語言中,像數字以及表示數字的字母、表示點的字母、運算符號、關係符號等,都是用數學語言刻畫各種現實問題的基礎。
從第二學段開始接觸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習數學符號的重要一步。從研究一個具體特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是現實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初學時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教學時要盡量從實際問題引入,使學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主要學習運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如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結合律(ab)c=a(bc)等,在這裏,字母a,b,c表示任意的實數。還要學習用字母表示求積公式和常見的數量關係,如梯形的麵積公式是s=1/2(a+b)h,(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如果每千克蘋果a元,那麼b千克蘋果就是(ab)元。代數中用字母表示數,把人們關於數的知識上升到更一般化的水平,使得算術中關於數的理論有了一般化、普遍化的意義,是從算術的實際向代數的抽象的一個飛躍。
培養學生空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