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如何讓數學課有濃濃的數學味(2)(2 / 3)

三、加強應用,溝通聯係,提高空間觀念

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幾何知識以後,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們隻有多應用,才能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徹底鞏固。例如我們學習了各種圖形的麵積計算,我們就帶領學生測量田土,計算麵積;又如學習了體積和容積計算以後,就可以指導學生想辦法去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如石塊等。

幾何初步知識之間是相互聯係的,要在練習中使學生不斷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形成知識網絡,起到牽一點而動全身的作用。如何進一步溝通幾何知識的內在聯係,要注意抓住綜合應用,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如:一個圓柱體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表麵積就減少了94.2平方厘米,體積減少了多少立方厘米?首先應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有關條件。如94.2平方厘米表示什麼?實際就是高是3厘米的圓柱的側麵積,要求減少的體積,實際上就是求圓柱的體積:

先求半徑:94.2÷3÷3.14÷2=5(厘米)

再求體積:3.14×5×5×3=235.5(立方厘米)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須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幾何形體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在運用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需要每位教師在平時工作中精心指導學生的學習,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設計好相應的練習題。如對大部分學生可要求完成一些基本題和綜合題,以達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對於優等生,就可以讓他們做一些靈活性題目,使思維更加活躍和發展,使他們的空間觀念達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就可以使全體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共同發展和提高。

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在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裏,人們麵臨著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常常需要在不確定的情境中,根據大量無組織的數據,做出合理的決策。《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曆運用數據描述信息、做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統計正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人們更好地製定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應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做出恰當選擇和判斷的能力。

一、呈現既富有童真童趣又具有現實背景的統計素材

由於新教材從低段就開始學習統計知識,統計內容不是很難,內容選擇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聯係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同學們的身高、體重、生日、愛吃的水果,統計商店裏電視機的銷售情況,一定時間通過路口的車輛情況等等,這些內容都從不同的方麵吸引學生主動開展統計活動。通過統計,了解到周圍的人和事物的相關信息,體驗到統計確實是很有用的,從小培養統計觀念。教學時應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如:統計“我們最愛吃的水果”,可創設情境:元旦聯歡會上,要為同學們準備一些水果,每種水果準備多少比較合適呢?要是知道同學們喜歡吃什麼就好了。以此激發學生想到可以通過統計知道同學們喜歡吃水果的情況,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自主投入學習。教學中還要注意前後聯係教學內容,係統教學。如“檢查身體”一課,第一次出現複式統計表,表中同時要記錄學生剛入學時和現在的體重情況,由於是第一批使用新教材,沒能及時得到後續教材參考,對教材沒有前瞻性,沒有想到要在學生剛入學時做好對應的體重統計,還得從體檢表中讀取學生剛入學時的體重數據來完成統計,而以後使用新教材的教師,可以早早為此教學做好準備。

二、引導學生經曆統計活動的過程

重視統計過程的體驗是《課程標準》中重要的指導思想。教學中要以學生親身經曆和體驗統計過程作為主線,引導學生發現並提出問題,用適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用合適的圖表展示數據,對數據作簡單的分析並對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交流和改進。

三、重視讓學生感悟和選擇整理、記錄數據的方法

在統計過程中,不同情況下、不同的學生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記錄和表示數據。如統計“一個組合圖案中各種圖形的數量”時,學生運用觀察比較、分類排列、數一數等基本方法,很容易獨立完成統計。而統計“同學們的出生月份”時,則需要集體合作,選擇什麼方法收集和記錄數據好呢?參考方法一:學生逐個彙報自己的出生月份,大家記錄,有的學生在條形統計圖中打“√”,有的塗色,有的畫線,有的學生在統計表中寫“正”字、畫圓圈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考方法二:按月份分別統計,同一月份出生的學生舉手示意,其餘學生數一數,然後在統計圖表中記錄,也有不同的記錄方式。隨著統計對象的數量不斷增多,如何做條形統計圖才方便快捷呢?學生通過探究,從一年級的用1格表示一個單位逐步學會了用1格表示2個單位、5個單位,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用1格表示更多單位打牢了基礎。學生在實踐中優化收集、整理和記錄數據的方法,並在此過程中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