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讓學生在根據統計表作出推斷的過程中發展統計觀念
分析數據作判斷、估計、預測、解決問題是統計的意義所在。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是低年級統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和獨立思考,對統計圖表提供的數據進行符合其認識水平的分析和解釋,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和推理,從而鍛煉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價值。如完成“同學們每天看電視時間”的統計圖表後,引導學生交流:從圖表中你了解到什麼?學生很容易直觀地看到看電視30分鍾以下、30分鍾至一小時、一小時以上的人數及人數的多少情況;你想對每天看電視一小時以上的同學說什麼?關於同學們每天看電視和看電視時間的長短,你有什麼建議?學生可能會告誡看電視時間太長的同學要抓緊時間學習,要注意保護視力等,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統計知識,還把統計的意義落到了實處,增強了統計觀念。
以上所述,僅從幾個方麵進行了探討。事實上,任何一次統計活動本身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活動的各個環節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重要的是,要用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去指導學習,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整個過程,在活動中不斷豐富體驗,積累方法,提高能力。隻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觀念,才能對統計學習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確實形成統計觀念。
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數學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並將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它的應用也越來越被社會重視。《數學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麵上,還必須學會應用。而目前大部分學生缺乏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應用意識薄弱將導致學而無用。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呢?
一、激活生活經驗,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無論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天氣預報、儲蓄、市場調查與預測,還是基因圖譜的分析、工程設計、信息編碼、質量監測等等,都離不開數學的支持。隻有學生能夠意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也就是說隻有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係起來,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生活中存在著大量與和、差、平均有關的事件,以及不同形式的等量關係和不等量關係等等,這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入加、減、乘、除、等式、不等式等的實際背景。隻不過當這些內容不作為數學知識出現而客觀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時,往往引不起他們的注意甚至會被學生忽視,而當某一內容在數學課堂上被提及,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數學知識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係,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讓學生體會數學應用範圍的廣泛性。
另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介紹給學生,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渠道搜集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事例,讓學生大開眼界。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二、聯係生活實際,滲透數學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