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如何讓數學課有濃濃的數學味(3)(1 / 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鑒於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在數學教學中,就需要教師盡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提供材料,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已有知識的不足和新知識產生的需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為主,而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教師要引導孩子聯係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實際生活感受數學,有意把生活實際問題用數學方法來解決,滲透數學的應用意識。例如,教學《比一比》時,教師可以在出示課題後先引導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跟別人比過些什麼,通過舉些生活實例(如跟別人比高矮,比誰拿到的糖多,比兩個水果的大小等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可以從數學的角度和用數學的思維方法觀察周圍的事物,這樣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感到學習材料與生活很貼近,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又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征後,可以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哪些地方運用了四邊形易變形的特征。通過聯係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知識的興趣,並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增強對數學的親切感受,在某種程度上滲透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發現數學問題,強化數學應用意識

羅傑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麵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如果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就得讓他們直接麵對各種現實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包括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中的數學問題),是學生體會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條件。如果學生不會尋找數學問題,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我們應該結合數學知識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例如學了“利息”的知識後,算一算家中在銀行儲蓄的錢到期後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再如合理負擔出租車費、家庭日用電量的計算、紅綠燈管製的設計等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加以解決。隻有結合數學課程內容,適時引導學生考慮生活中的數學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恰當地把生活問題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才能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獲得必要的應用技能。

不僅生活中充滿著各種數學問題,數學內部也充滿著各種數學問題,雖然很多問題已被前人解決,但是學生學習是再創造的過程,仍然會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對問題加以正確理解,明確已知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作出合理的假設,尋求通向目標的可能途徑,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最終能解決並得以應用。

四、注重實踐活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