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如何讓數學課有濃濃的數學味(3)(3 / 3)

二、操作,引導學生參與推理全過程

現代教育論強調“要讓學生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科學。”“操作學具學數學”有利於學生有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推理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向抽象轉化,使學生從個別特殊的事物中發現規律,進行歸納。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要求學生分別準備若幹個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紙板,引導學生動手把各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折拚、剪拚在一起,並用量角器量各種操作結果,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操作結果並進行歸納。由於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全部,所以根據完全歸納法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操作,讓學生參與推理的全過程,不僅是給學生關於“三角形內角和”的準確完整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了準確完整的答案的是怎樣獲得的,學生就會從中受到科學思維方式的訓練。

三、說理,養成學生推理有據的好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組織數學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判斷推理的過程,而與語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繹推理,小學生解題時大多是不自覺運用了演繹推理,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通過追問為什麼,要求學生會想、會說推理的依據,養成推理有據的良好習慣。例如:判斷9和10是不是互質數時,一定要求學生這樣回答:公約數隻有1的兩個數叫互質數,因為9和10隻有公約數1,所以9和10是互質數。這樣運用演繹推理方法,經常進行說理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小學裏就能在思考事實、現象的過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他能用思維把握住一係列相互聯係的事物、事實、情況、現象和事件,換句話說,就是他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係。”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推理能力的訓練,學生的數學水平就得到提高,也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就達到了。

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估算的實用價值是很高的,當某人為了求得一個問題的答案隻需要近似答案時,或者由於條件的限製,根本無法進行精確的運算和判斷,這時必須采用估算。如果需要精確答案,那麼估算也能夠被應用於產生精確答案程序的連結中,以便判斷結果的合理性。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培養小學生的估算能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及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緊跟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步伐,重視估算,激發學生估算的興趣,促進學生估算意識的形成,注重課內外結合多渠道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一、緊跟課改步伐,強化估算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