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味的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作風,對學生精確計算的熟練程度要求很高,而忽視學生選擇算法的訓練和非精確計算方麵的訓練。這使得學生缺乏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即使不要求得到精確結果,學生們也會不厭其煩地精確計算下去,按部就班,不準越雷池一步,而不會用估算迅速地得出結果。長此以往,不僅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下降,而且對於培養學生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十分不利的,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顯然,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估算意識是非常淡薄的,這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已經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又指出,“了解四則運算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現行的新教材,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部分估算的內容,以及估算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重視估算,強化估算意識。
一方麵,強化教師的估算意識。由於以往教材中的估算內容含量少,份量輕,且作為選學內容,導致了教師對於“估算”教學的忽視,估算意識淡薄。因此教師自身要強化估算意識,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現行教材已有的估算內容,努力挖掘現行教材中隱含的估算內容,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搜集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滲透。
另一方麵,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估算意識淡薄,主要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和數學學習中的價值。因此要引導學生形成估算意識,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估算的意義,提高他們學習估算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其次要給估算教學增加營養,讓估算貼近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
二、優化課堂教學,培養估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由多要素所構成的複雜的動態係統。它是提高教學質量,推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可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學數學有關估算教學的內容,教材安排得較少,如果隻根據教材的內容,讓學生進行估算,那麼學生估算的機會就很少。這就要求我們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時根據具體的內容,盡量把估算安排在每節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靈活地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學生估算的正確性,從而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下麵就介紹幾種在課堂教學中能比較有效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方法。
1.聯係實際,進行估算。就是從實際出發,根據現實生活的具體情況進行估算的一種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估算的時候,應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學會用生活實踐經驗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市場上1千克蘋果的價錢是3.4元,買9千克大約需要多少錢?這是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這一題目,教學時引導學生對因數3.4,是估3還是4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讓學生嚐試悟到把3.4估成3,是估小了,錢不夠,根據這個實際問題估數還需要大,就這道題目也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把因數9看成10,進行估算。又如:小麗看一本438頁的書用了4個星期,小麗平均每星期大約看多少頁?教學時引導學生把438頁估成400頁,400÷4=100(頁),或者把438頁估成440頁,440÷4=110(頁),可見每星期閱讀的頁數是100~110頁。這樣估算有助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學會選擇、學會判斷、自我檢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