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如何讓數學課有濃濃的數學味(4)(3 / 3)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融入生活情境,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估算意識根深蒂固,估算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是人類在生活、生產中逐步認識、發現、總結、發展的一門科學,小學數學是本學科最基礎的入門知識,與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係。剛入學的小學生自身積累生活經驗較少,數學中建構數學模型的有關信息資源應取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導聯係學生的生活實際,解釋數學模型,指導學生應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前收集有關生活信息為建構數學模型創造條件。知識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隻能由每個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小學生入學前的兒童自身累計的生活經曆有限,所處家庭、社會與外部環境的不同存在差異。如學生在學習“分類”前,教師了解到大多數學生這方麵生活經驗較少,引導學生到超市觀察各類商品擺放,到農貿市場觀察各類農副產品的擺放,到書店觀察各類書籍的擺放,家住農村的學生向家長了解橘子采收後是如何分級保鮮的等等。學生把課前調查、收集到的信息在課堂上交流:農貿市場裏農副產品、蔬菜在一起賣,海產品在一起賣,豬肉、羊肉、牛肉在一起賣;家在農村的學生講橘子采收後是按特級果、大果、中果和小果分級保鮮。學生先體驗生活中分類的情況,感悟分類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建立分類的數學思想也就水到渠成,從而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

課堂上用生活實例解釋數學模型。課堂教學解釋數學模型的基本途徑有三種:課程中的題材;教師補充設計的題材;學生聯係生活實際課堂生成的題材。第三種題材是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是最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是解釋數學模型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往往被教師忽視。如教學“比較”一課時,學生初步理解同樣多用相等表示,誰比誰多用大於表示,誰比誰少用小於表示後,教師引導用等於、大於和小於說一說生活中的事。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實際,用實例解釋剛建立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課堂生成教學資源。學生提出問題,全班學生解決,資源共享。學生解答自身貼近生活的題材,比解決課本或教師設計的題材更有趣,更有活力。

運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人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在理解、掌握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單靠課堂教學不可能完成這個目標,必須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如教學“認識人民幣”後,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星期天與家長一起購物,要求先計劃購買什麼商品、數量,先估一估要花多少錢,購物時作好記錄,購完物要算一算實際花了多少錢,與原來估計相差多少。這樣把數學與解決生活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

總上,本文從課前、課堂和課外三方麵闡述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係,這與新課程理念是一致的,也是數學教學所必須處理好的。也就說要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與掌握數學,並且靈活運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