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運用什麼方式開展數學教學(1)(3 / 3)

3.內容難度適當

所設置的合作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既可以解決問題,又不很輕易地完成,必須經過一定的動腦思考、交流才能獲得。最初設立小組時,教師可適當設置相應的學習梯度台階,先輕鬆的而又經過合作才能獲得成功體驗,穩定住小組的集體性;在經曆一個階段之後要注意台階過多的問題,減少台階,使學生感到獨立學習有一定難度。合作學習有很大收獲使學生能自覺的融入到學習中去,從而自覺尋取他人的幫助合作與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義、有價值,學生才會有興趣,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才不至於走過場,流於形式。

4.評級科學,激勵充分

小組合作學習是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學生的回答是全體成員交流合作的結果,代表著小組的成績,所以,教師既要提成績好的學生也要提成績一般或成績差的學生,既要提結果,更要提過程。比如開始是怎樣個人持有不同觀點,怎樣因觀點不同而爭辯,最後如何形成統一意見。要綜合多方麵因素來評定小組成績,這樣做,就能使學生懂得合作學習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勵學生主動合作、互相幫助,從而帶動成績差的學生,將個人力量凝聚成團體精神。為了使評價公平合理,對同一問題應由各組成績相當的同學回答,避免組間競爭因評比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結果帶來學生對教師的異議。

5.教學重結果,更重過程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的發展。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前提,全麵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學會合作,學會傾聽與表達,學會幫助別人,學會是別人得到幫助。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從合作學習的過程出發,考慮如何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引導學生交流,而不是單純的強化訓練、鞏固,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因內容調整而使教案為動態的“教案”,使學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對學生的一丁點成績、一丁點進步也要及時鼓勵。內容要設計的少而精,給學生以足夠的交流時間。

總之,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教學及學習方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用,更要結合我們及我們的學生實際選擇有效地應用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課堂教學,能生動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再現於學生的感官。通過視聽器官的協作運用,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

多媒體課件涉及到動畫、靜畫、聲音和視頻技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它能夠提供良好的視覺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特點,插入了猴子、蛋糕、老農等圖片,配以興奮、懊喪、俏皮等風格的音樂,通過圖像處理、音畫組合等方式,設計了一個寓學於樂的動畫情境:猴子從原來的不滿意吃蛋糕的,到貪婪於吃蛋糕的,直至最後滿足於蛋糕的,一次次被老農戲弄於股掌之中……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或會心一笑,或滿心疑慮,或莫明其妙,注意力高度集中,當教師拋出“=”這個問題時,人人討論,爭論不休,思維處於“憤悱”狀態,探究知識的主動性被激發出來。

二、化靜態為動態,激活學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