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中,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驗數學,經曆認知的全過程,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認知,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創造,發展思維,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轉變小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麵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學習,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因此,《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那麼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曆數學化的活動過程?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新課程下的現代化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從幾個方麵加以轉變。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要我學”是基於外在的誘因和強製。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的需要,而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獲得知識的動力,是發明創造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長的起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製,而是激發興趣。”實踐告訴我們,在數學課中,如果學生不感興趣,盡管教師講得再怎麼出色,學生依然會充耳不聞。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多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運用做遊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知識競賽、講故事、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置身於其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體驗到知識能為我所用,發自內心認為“我要學”。
二、關注“以人為本”,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變“教我學”為“我能學”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首先要全麵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要努力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關注他們的情緒反應、道德情操和人格的養成。其次,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樹立民主思想,提高法製意識,加強道德修養建設,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練就嫻熟的教學技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這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也是內容和任務。再次,教師要改變“學生觀”,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隻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並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原有的基礎和接受能力,製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要善於發現並抓住學生得一些閃光點,及時用一些激勵的語言、讚賞的目光,給以學生充分的自信,使其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切切實實體會到“我能學”。
三、提供機會、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體驗“我會學”
1.注重直觀教學,給足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