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它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寫有一段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實踐和體驗有多麼的重要。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先讓學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分別是多少,再計算它們的和。再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撕一撕”和“拚一拚”的方法,驗證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注重讓學生“說”,學會談論和討論數學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智力的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的。”談論是外部的語言,使思維的外部表現。語言清晰,邏輯性強,表明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透徹,算理明確。在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造“說”的機會,並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說做法、說想法、說思路、說結論。讓他們互相說、自言自語說、邊操作邊說等。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時,讓學生聯係生活實際說說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應用。教師則仔細傾聽學生的敘述,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糾正、及時補充,逐步使學生做到完整、規範、確切、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3.有效組織小組學習,讓學生學會合作
合作學習時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它不僅僅是學生座位的“合坐”,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全員參與、職責明確、互相幫助、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能力、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編排一個個有利於學習的小組,而絕不是學生隨意地坐到一起。還有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要使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發言和辯論。同時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敢於嚐試、自由討論交流、主動提出問題以及學會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角色當然也要重新定位,要對學生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和及時指導,並適時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
4.有意識進行訓練、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能力
自主探索絕不是讓學生毫無目標、漫無邊際、自由地探索,而是在課堂中,在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下,在教師的有序組織、引導和合作下,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地去探索、去發現,完成具體的學習目標和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又針對性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教學“三角形邊的關係”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準備長度不同的小棒若幹根,任意拿出三根並分別標出a、b、c,然後嚐試搭出三角形,並完成a+b○c;a+c○b;c+b○a。提出問題“三根小棒在什麼情況下才能搭出一個三角形?”這樣,通過觀察、思索,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不難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學生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也就充滿了自信,學習興趣和學習勁頭也會更濃。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習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賴於教師教學觀點、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要真正做到:“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去嚐試;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去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