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如何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2)(2 / 3)

教具、學具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育的物質條件和基礎。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抽象的內容,通過學具、教具的運用可以使學生的視覺(有時還有聽覺、觸覺等)直觀地認知教學對象。采用恰當的教具、學具進行教學,會提升教學效果。如認識圖形時,通過教具、學具使學生直觀了解圖形的形象;體會圖形變化的過程時,教具、學具幫助學生將大腦中抽象的想象的過程進行直觀驗證;學習數的運算時,通過小棒或圓片等幫助學生體會算理;認識時間時,借助對鍾表的觀察來理解時、分、秒之間的60進製……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認知狀況來選用不同的教具和學具來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如在《三角形的認識》一課中,可以通過手勢和教具讓學生體會為什麼兩邊之和要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穩定性如何表現。又如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利用自製學具創設情境,通過削蘿卜的過程讓學生體會長方體麵、棱、頂點的特征,長方體有6個麵、12條棱、8個頂點,並通過領料單的形式讓學生有效合作,經曆體驗的過程。在組裝不同大小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過程中,體會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共有3組互相平行的棱,每組互相平行的棱有4條且它們的長度相等。

教具、學具的概念其實是很廣泛的,教師可通過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合理利用身邊資源的意識。

三、教材、教輔等學習材料

教材豐富的內容,提綱挈領,為學生探求真理提供明確的指向,並且給學生提供不同的題目,鞏固並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教師要把握住“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學習了長、正方形麵積後的《探索規律》一課中,要探索的規律是:周長一定時,正方形的麵積最大。教師將要探索的規律改變為: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麵積越大,而將原來要探索的規律作為新規律中的一種特殊情況,這樣的效果會更好,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麵。

數學知識、數學文化熏陶、浸染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參考一些教學輔助材料,或自己上網搜索一些材料,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豐滿。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公曆與農曆中年、月、日的確定方法。

四、學校大環境和教室環境

在各方麵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學校和教室打扮得更美麗,在美的環境中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數學信息在學生身邊呈現,這樣,學生可以隨時很容易地獲取信息。呈現的形式包括黑板報、在教室內或走廊張貼的數學材料和學生數學作品展示區,而且參與設計打扮教室的可以是學生,用來打扮學校和教室的最寶貴資源是學生的作品。

呈現學生作品可以使提供作品的學生很有成就感,並可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看他人作品的學生可能會想,“還可以這樣做”“他能做成這樣,我能做什麼”“這個很不錯,我需要嚐試做一些什麼了”。這樣,可以以同伴的力量,以“我們”的力量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如在開展“放飛我心中的風箏”主題活動時,不同學生的作品互相啟發,引發新的創意,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利用數學知識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風箏。在和諧、人文的教室環境中,學生不僅獲取了數學知識,而且增強學生學習數學以及探索問題的興趣,激發創意。

同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放大能量,比如學生每人拚出一個對稱圖形,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分類擺放進行布置,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團隊精神。很多作品經過設計放在一起是很美的,學生體會到放到一起的美,因為自己的作品也在其中,學生也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內心自豪並能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