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特長為主的課程。數學實踐活動與數學課的聯係與區別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認識。
1.從課程設置地位看,數學課處於主導地位,數學實踐活動課則處於輔助地位。
2.從教學目標看,數學課有教學大綱的統一要求,其具體教學目標統一且穩定,要求絕大多數學生達標。而數學實踐活動不對學生個體作統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個個都會,隻要求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因而,數學實踐活動的考核評定不像數學課那樣嚴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讓學生的自我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關注和認識自己及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
3.從教學內容看,學科課有較穩定的教學內容,教材有嚴密的、科學的編排體係。而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知識體係要求不很嚴密,活動內容主要是以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4.從活動的空間來看,數學課主要采用班級授課製,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教師居於主導地位。實踐活動一般不受課堂限製,可以靈活選擇,既可以選擇在課堂內或課堂外進行,也可以在社區或大自然中進行。
5.從學生所處的狀態和地位來看,實踐活動表現為學生的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學生始終處於動態的活動之中,居於主體地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對學生理解、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發揮學生主體性這一思想,包含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設計活動,同時要保證教師的指導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生活性和開放性等特點。
它們內容相輔相成。數學課就為數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基礎和一定的內容來源;反過來,數學實踐活動的內容又會受到數學課內容和教學進程的製約。
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補充,使學生個性在全麵發展的同時,又有特色發展。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上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與數學課兩者之間的關係,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緊密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原則
1.自主性原則
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利,每個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活動。
2.實踐性原則
根據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年齡特點,充分體現探索的過程、嚐試的過程和創造的過程。讓他們在活動中多動手實踐,多動腦思考和多動口表達。在實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
3.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原則是數學實踐活動的靈魂。以激發兒童的學習、鑽研的興趣為著眼點,目標設計、題目擬定、內容安排、形式選擇、情境創設、效果評價等都應體現趣味性,使學生樂意參與,達到寓教於樂、啟智於動的目的,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4.異步性原則
允許學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異,在發展上不受限製,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因材施教,個別指導,要在不加重學生負擔前提下,適量適度地開展,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各顯其長,各盡所能。
5.開放性原則
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充分自由,有廣闊的活動空間和靈活的活動時間。解決問題的思路、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活動成果的呈現,教師基本不加限製,學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開動腦筋,大膽想象,積極創新。
三、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過程
數學實踐活動不同於數學課,但它也存在著一個教與學的問題,也有一個教學過程的問題。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是教師的指導和學生自主活動緊密結合的過程。該過程是圍繞各個活動課題(或活動主題)的主要任務而展開的,一般地說實踐活動的基本教學過程是:選擇確定課題——製定活動方案——收集信息(或準備材料)——動手實驗(或其他實踐活動)——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總結評價。這裏,“選擇確定課題”實質上是對實踐活動進行定向,包括激發實踐活動意向、確定實踐活動主題;“製定活動方案”包括明確實踐活動目的、協定實踐活動程序等;“表達陳述”是指將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成果用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模型、展覽等形式表示出來,並作出相應的解釋。一般是撰寫活動報告或活動體會。實踐活動的總結包括過程總結、結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辯等活動。對實踐過程的總結,側重在學生反思探究、實踐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麼”“我掌握了什麼方法”“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