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實踐活動(2)(2 / 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實踐活動是實踐性、探索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類學習活動,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特點。問題的設置要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和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投入到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學習活動之中,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努力去發現、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而不能套用老辦法或靠簡單的模仿去解決問題。

三、呈現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活動方式

數學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課堂社會及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聯係在一起,把個人活動、小組活動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動自由,廣闊的活動空間,靈活的活動方式。解決問題的思路、完成任務的方法、活動呈現的方式,教師不必設框框加以限製,學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開動腦筋,大膽想像,積極創新。活動方式可以是調查統計、設計方案、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課題研究、探索規律、數學日記等,通過看一看、試一試、玩一玩、做一做、量一量、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議一議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實踐與交流。

四、采用激勵性和多樣性的活動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由於實踐活動是實踐性、探索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將遇到比平常學習時更多的問題和困難。對此,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並加以精心點撥和引導。數學實踐活動,應重在學生探索實踐的過程,看重的是通過實踐活動給學生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化,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一項具體的數學實踐活動完成後,要適當安排時間在小組或全班範圍內交流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相互評價,暢談收獲。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以過程評價為主,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在交流評價中,點燃思維碰撞的火花,拓展知識的視野,共享活動成功的愉悅。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基本策略

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性解決問題的活動,它在呈現形式上絕不是單純的戶外活動,它可以是在課堂內的經常探索,可以是課內外相結合,還可以是完全置身於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的調查、研究活動。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活動,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就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經曆了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完整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從策略的選擇到結論的得出都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雖說教無定法,但在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遵循一定規律,按照一定的環節。通常來說,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一般環節是:精選內容,確定主題;設計方案,活用教材;情境導入,激發興趣;加強合作,合理分工;恰當要求,放手操作;及時指導,認真總結。下麵就試以實踐活動“怎樣才能滾得遠”為例具體闡述。

一、精選內容,確定主題

在實踐活動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麵的全麵發展為目標。現行的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每一冊都安排了實踐活動的內容,但如何上好實踐活動課呢?首先要精選內容,選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題材,確定研究的主題。隻有精選的內容和主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這樣的內容才有意義,才能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拘泥於教材,不能拘泥於課堂。如探索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本不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但我們要把實踐的思想貫穿於其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裝水或裝沙的實踐活動,來探索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自己得出結論來,這總比空洞的說教強百倍。再如教學“怎樣才能滾得遠”,本課的內容本身就很有趣,有很強的探索意義,但還需教師進一步確定本課研究的主題。怎樣才能滾得遠呢?這是與斜坡的光滑度、長短、角度,與滾的圓柱的大小、材質、表麵光滑程度,與滾下來的地麵光滑度、學生操作時放置的位置、力度、滾得是否直等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我們主要研究什麼呢?研究同一條件下,斜坡的角度與圓柱滾的距離這一關係,這個主題一定要明確。隻有明確這一主題,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