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設計方案,活用教材
一節好的實踐課,取決於在實踐中學生精彩的生成。而生成的關鍵則在於教師要有全麵細致的預設,所以教師設計教學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在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時,要根據課的內容、目的和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精心設計,因勢利導,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指導學生活動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為基本手段,充分發揮活動課的育人功能,組織、參與並指導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研究,並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給學生新的思維方法;教師不要包辦學生的思維和操作活動,更不能隻告訴結論,而忽略操作活動和思維過程,要使活動課教學真正收到實效。
如教學“怎樣才能滾得遠”一課,我們怎樣來設計教學方案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實踐的主題:就是要明確研究同一條件下,斜坡的角度與圓柱滾的距離這個主題;精心預設課堂與課外實踐的過程和步驟:就是在課堂上我們要先創設什麼情境,研究什麼問題,怎樣研究的問題,對學生的操作研究提出哪些相應要求,實踐過程如何進行操作,進行個別指導,實踐後如何進行總結評價;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要有所考慮:圓柱滾歪了怎麼辦?幾次測量的結果誤差較大怎麼辦?同組學生對測量數據所得出的結論認可度不一致怎麼辦?
三、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趣、有意義的生活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新教材編輯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我們還要善於從生活中,從學生的身邊尋找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怎樣才能滾得遠”,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
師問:“你會溜冰嗎?你喜歡在哪兒溜冰?我還要向你推薦一個溜冰的好去處。(展示從斜坡滑下的圖片)這是什麼地方?這兒沒有廣場那麼寬大,到了晚上還有很多人,為什麼要推薦這兒呢?
生:”有斜坡、溜得爽“
師:”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些圓形物體在斜坡上會很快地向下滾動。(展示幾個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麵圖)你覺得在怎樣的斜坡上物體滾得遠呢?“
這樣從常見的生活情境作為本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在斜麵上滾動下來的生活實例,提出實驗假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四、合理分工,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