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實踐活動(3)(1 / 3)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對每一小組內的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高年級可以由組長分工),讓每個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都有事可做,在做中領悟、理解、應用。

“怎樣才能滾得遠”這節實踐活動課的操作性很強,如果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很難完成這次的實驗,甚至在活動中亂忙一通。在通過回憶生活情景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理解到,這件事情需要5個人合作完成,一個人扶木架、木板,調整角度,一個人操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一個人對操作過程進行監督。

學生根據實踐需要,提出每組人數,並考慮到各人的分工,教師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按照每5人一組,分成若幹組(每組中應有一兩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事先教師要有所考慮),有的組多出來的學生可以協助測量等,具體的分工可以由學生自己商量決定。這樣分工,各小組的學生在實踐中忙而不亂,能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全體小組成員的共同協作按時、圓滿地完成實踐任務。

五、恰當要求,放手操作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必須成為一個思考周密的設計者。由於實踐活動有時要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深入社會。教師要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實踐內容,事先對學生提出合理、恰當的要求。如操作的方法、步驟和需要注意的問題等。

比如:“怎樣才能滾得遠”這節實踐活動課,由於地點的變化,從室內到室外再到室內。第一階段的室內及時提出要求和恰當的指導意見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到了室外,學生分散後,再集中提要求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對於操作的步驟、方法要有一個指導,教者要求學生按:搭建斜坡、滾動物體、測量長度、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幾步進行操作,學生就有章可循。教師也可以設計簡明的表格,讓學生記錄、分析實踐得出的數據,提高實踐的效率。教學“怎樣才能滾得遠”,設計下麵的記錄表:

木板與地麵的角度: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數

物體滾動的長度

(單位:厘米)

在實踐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教者也要有一定的考慮。對“物體滾出去時被阻擋而停下了,怎麼辦?物體滾歪了,怎麼量長度?”等問題進行討論。這樣避免了“操作實踐無從下手”“遇到問題無所適從”的現象。

當然操作實踐,更需要的是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實踐,不該太多的幹預。在“怎樣才能滾得遠”的課內階段,有學生提出是45度角滾得遠,有學生提出可能是60度角滾得遠,甚至有人提出90度角滾得遠,但教師暫不作任何評價。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一個導向性作用,幹預學生的實踐操作。一個結論的得出,隻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來驗證才更加具有說服力(正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樣),同時還讓學生樹立了實事求是、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六、及時指導,認真評價

實踐活動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了保證實踐的科學性、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個別指導,提高學生的方法意識和方法操作的規範性,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踐過後,應及時指導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實踐成果彙報、交流,還可以指導學生撰寫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等。

如教學“怎樣才能滾得遠”一課,教師要對學生不正確的放置姿勢、不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個別指導。實踐過後,要指導學生用實踐所得的數據說明得出的結論,課後指導學生以“有意義的一次實踐活動”“怎樣才能滾得遠”“滾得遠與什麼有關”等為題,撰寫數學學習日記或小論文。

數學實踐活動的評價,包括過程評價,結果分析。評價時,既要評價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評價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更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學生自我評價側重在於讓其反思實踐、探究中的得失。如:“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懂得了什麼”“我掌握了什麼方法”“我在活動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