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探索與實踐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實踐與綜合應用”列為數學課程內容的四個領域之一。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已有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從所熟悉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主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不僅對實現《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幫助學生體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做法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多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探索性實踐活動
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隻有通過自身的思維過程使其進入自己頭腦中已經構建的知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用的知識,而探索性實踐活動正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最好方式。例如:教學“長方形麵積的計算”時,首先讓學生按小組進行動手操作,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拚長方形,並根據所擺的情況,完成下麵的表格:
由於是按小組進行學習的,學生很快就發現拚成的長方形有三種情況。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拚成的長方形的長和什麼有關係?寬和什麼有關係?麵積和什麼有關係?有了前麵的直觀操作,學生討論得比較認真,就連差生也覺得有話可說,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發現拚成的長方形的長和每排擺的長方形的個數有關係;拚成的長方形的寬和擺的排數有關係;拚成的長方形的麵積和所擺正方形的個數有關係。最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概括出計算長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長和寬相乘比較簡便。這樣有計劃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彌補了教師一個人不能麵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驗證性實踐活動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最頭疼的是讀不懂題目的意思,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同時驗證了抽象的知識。例如:在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這課時,教師可以問長方形的體積可用什麼方法計算,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的公式,然後教師繼續引導:“你們能用現有的材料來證明嗎?”(每小組的桌上放著一袋小積木)經過十幾分鍾的操作和討論,學生認為用擺積木的方法可以證明:
首先,取3個棱長是1厘米正方體擺成一排,拚成長方體,它的長是3厘米,寬是1厘米,高是1厘米,那麼體積就是3立方厘米。然後,取三排同樣的長方體擺成3排1層,它的長是3厘米,寬是3厘米,高是1厘米,那麼體積就是9立方厘米。最後取6排同樣長方體擺3排2層,它的長是3厘米,寬是3厘米,高是2厘米,那麼體積就是18立方厘米。
從長寬高和體積的數據關係中,學生證實了長方體的體積就是等於長、寬、高的乘積這一結論。他們取得了成功,顯得非常高興,同時也加深了對公式的認識。
又如在學習體積意義時,學生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這句話較難理解,於是安排學生做實驗,在裝有紅色液體的杯子裏投入石塊,由於石塊占據了一定的空間,使水麵上升了。從水麵的前後變化中,學生真正地理解了體積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