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教育理念變革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讓學生體會布置的過程。這布置的過程不是形式上的表現,而是在布置的過程中激發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的布置創造出自己的理念,在教室這個學習環境中,培養出學生的能動性。
在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改過程中,應讓每部分的教育資源都能表現出它的作用來。
潛移默化,不令而行
在一次接女兒下晚自習回家的路上,女兒看到一位同學將手裏的廢紙隨手扔到路邊,便自己撿起扔到垃圾箱裏。我為女兒的這種行為感到十分的自豪,從小我們對孩子自身素質的培養就十分關注,在一些小的細節上尤為重視,在愛國教育方麵也很重視,讓孩子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所了解,讓她對中華民族有一份誠摯的熱情,亦可說是對中華民族的誠摯感情,是與我們的教育密不可分的。有一次,我們參加學校活動,親眼目睹升旗時孩子的那種凝重,心中說不出的自豪。要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青少年都會熱愛自己的祖國。
教育未成年人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方麵著手。講述一些好的愛國主義和個人素質方麵的故事,讓孩子從小就在細節中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多看一些尊老愛幼的公益廣告,讓孩子自覺地敬老愛幼;這些就是細節給孩子帶來的益處。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為人處事應該大方一點,不應過於謹慎小心,要是那樣的話,不顯得有點做作了嗎?沒錯,做人與教育人,其實是彼此聯係、互為因果的。我們要求著重從細節處影響孩子,強調的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教育孩子的責任。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形成,需要教育者細致耐心地教導。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社會,有必要也必須從小處嚴格要求,率先垂範,以便給孩子形成較強的號召力、感染力。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表達的恰是對孩子的一種隱形的影響。有位叫小明的孩子有個壞毛病,做作業時,邊聽音樂,邊吃零食,作業質量極低。媽媽說過多次,可沒有一點用。該如何辦?媽媽琢磨:平日自己也是邊放著CD機邊看書的。於是,她開始改變自己的細節之處,每天晚上坐在桌前,安靜地看書寫筆記,孩子則坐在對麵做作業。漸漸地小朋友不吃零食了,也不聽音樂了,做作業速度也越來越快了,質量也開始提高了。可以說,細節上的影響遠比空講道理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肩負教育責任的人們更多份付出,多份責任,在細微之處用心,在小節處認真,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促進孩子健康地成長。
主客相融,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