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儀表行為規範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直接性

教師的儀表行為可以通過具體的動作、手勢、表情、姿態、行為及言談等方麵直接地向受教育者提供信息。這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所熟知的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排斥或接納等一些比較明顯的表情動作之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喜怒哀樂,都會對受教者產生一些影響。

當一位教師神采奕奕、精神抖擻地站在講台上時,講台下的學生的情緒也會隨著老師的到來而為之一振,產生一種興奮感,這就是教師儀表所產生的直接作用,而這種興奮又能幫助學生集中精力聽課,間接提高了教學效果。與之相反,一位毫無精神且缺乏自信的老師則隻會使學生更加厭煩他所講授的知識,不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

(2)輔助性

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要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及思想,而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僅憑語言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教師本身非語言的因素來幫助教師完成知識的傳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當就某一內容覺得用語言無法描述時,教師可利用肢體語言使學生對內容有更加深刻、形象的理解。

②當描述某一事物的具體形態,如大小、高低、肥瘦等特征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形態來加以輔助,使學生更易理解。

③在表述一些情感時,教師可以依據所講內容做出與之相應的表情,使學生身臨其境。如:當講到興奮之處時則眉飛色舞,營造出慷慨激昂的氛圍;講到憤怒之處時則滿腔怒火,緊攥拳頭,這一切,都會在受教育者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當然,老師在講授不同的主題時,應選擇不同的風格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④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手勢語言向受教育者發出某一行為信號。

⑤體態語言可以恰當地幫助老師處理一些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如當老師專心某一嚴肅問題的講授時,注意到有個別不專心聽講的同學或某一同學有點小動作,老師就可以通過一個手勢或一個眼色來提醒該同學,而不必打斷講課,這樣可以保持同學的注意力集中,繼續教課活動。

⑥麵對一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老師也可以通過這種外部儀表行為進行適當的補充。

(3)示範性。言傳身教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最應該注重的。受教育者通常很善於模仿教師的衣著、行為等方麵,所以教師通過課內與課外與學生的接觸,不自覺地感染學生,並被許多學生視為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示範作用,往往比課堂上的千言萬語都更能教育學生。

(4)感染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深刻地揭示了受教育者往往容易受到周圍的條件因素的影響。教師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起著教導他們如何做人的作用。因此,不論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授課風格,還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侃侃而談、犀利雄辯時的神采,或是教師為人處事的溫文爾雅、落落大方的儀態,或是虛懷若穀、以誠待人的情懷,乃至教師的甘於清苦、辛勤耕耘的情操,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感染性的精妙不但在於它具有深刻性與持久性,還在於它的無意識性,在你沒有察覺的過程中,作用卻已經產生了,且這種影響是會伴隨人的一生。

(5)交際性

教師的儀表行為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而這一作用一直被我們所忽視。傳統的教育中,常常存在著這樣一種弊端:教師在授業過程中往往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隻注重語言上的表達,而忽視了儀表服飾、體態行為的傳情達意的作用。實際上,教師的儀表行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參與了教書育人的活動,而且還是溝通師生間情感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報以肯定和讚許的目光能夠鼓勵和啟發學生;在課下老師和同學打成一片,融入學生之中,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師生之間的感情會增進許多。相反,如果老師刻意與學生保持距離,表現出一副高不可攀的形象,則容易使學生產生敬畏心理,不利於師生感情的正常交流。在新時代教師也應該放下架子,主動與同學交流增進彼此的感情,以便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

(6)首因性與連續性

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重要的。它對人心理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種由第一印象所產生出來的心理感應效果,被稱為首因性。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教師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十分深遠的影響,這第一印象,實際上是學生對教師的精神風貌與言語儀表行為的第一感受。種種跡象表明,如果某老師在與學生的首次接觸中表現得友善、和藹可親,那麼學生對這個老師的印象則會一直保持良好。而如果第一印象較差,則很難彌補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種首因性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明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則越來越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