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訓練團隊合作行為。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師生之間的合作行為。我說,老師教語文,主要靠在座的100多位助手。講課文時,我經常征求學生的意見,同學生一起討論學習重點、課時安排和學習方法,師生之間加強合作,使語文教學效率得以提高。教學中我還強調同學之間的合作,如上課時有疑難問題,先由每4個人組成的討論組討論。有時上課出5組難題,每個小組負責一道,本小組成員可輪番到黑板上寫答案。我請好學生介紹自己學語文的方法,還請差生自願找一名好同學當自己的監督人,負責上課提醒他注意聽講,課後督促他完成作業,幫助指導他自學。自1979年至今,我們班級一直是互相批改作文,同學之間在批改過程中,樹立了研究之風,互相幫助之風,使同學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促進了彼此間的了解。經過這樣的訓練,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班集體凝聚力大大增強。同學們互相交換語文學習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大家都是知識信息源,又都是知識信息接收器,比起彼此封閉來,學習效果好得多。從長遠來看,對於學生這種交際能力及協作精神的培養,是影響深遠的一件事情,為學生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3.訓練愛國行為。就語文教學而言,寫好用好祖國的文字是訓練愛國行為的首要。第二是引導學生學好用好祖國的語言。第三是站在愛國主義的角度去閱讀分析課內外的各種讀物,自覺抵製批判那些貶低我們祖國、貶低我們民族的作品。第四,我引導學生寫一些關於歌頌祖國、讚美中華民族、分析個人與祖國的關係、談個人為國盡責等方麵的文章,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學生寫《祖國新貌》、《談愛國》、《我為祖國做了些什麼》、《談責任感》等文章時,都將愛國意識與愛國行為結合起來,通過認真調查,搜集資料,這些行為又強化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學生寫《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上的變化》這篇調查時,許多同學回去問父母、問長輩,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社會狀況。通過調查來的事實,學生們寫出了很好的文章,認識到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偉大的祖國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戰線生產指標成倍增長。學生們為祖國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也為自己能為祖國說話,能為祖國盡一點責任感到自豪。
三、培養道德習慣
短時間道德意識的教育與一兩次道德行為的訓練做起來並不難,但德育與智育、體育的不同之處,在於反複過大。學習成績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後,一般不容易有較大反複;德育方麵則不然,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環境一變化,則可能消極落後。上午兩個人還是好朋友,下午則可能由於某人的挑撥而形同的陌路。昨天看影片《祖國新貌》時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很可能由於今天物價上漲進而變為對祖國的牢騷。這些變化,即使在成年人中間也是屢見不鮮的,對思想感情不穩定的中學生來說就更不足為奇了。要鞏固已形成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就要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