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理論界要為寧夏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1 / 1)

3月26日,區黨委宣傳部在社科院召開了1994年第一次季度理論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寧夏社科院、講師團、區黨校、寧夏大學、教育學院、中行寧夏分行、《學習與交流》雜誌社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20餘人。與會同誌暢所欲言,就理論界如何為寧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服務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一、解放思想,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寧夏的知名度

中行寧夏分行尹全州、《學習與交流》雜誌社副主編呂秀斌等同誌說,寧夏要發展,必須要對區情有正確的認識。我區屬於內陸邊遠地區,信息閉塞,經濟相對落後,在國內外知名度較低,既不沿海,也不靠邊。要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就必須大力加強對外宣傳。大家一致認為,宣傳寧夏要加強內外宣傳,更要加強對外宣傳,讓全國和世界更多地了解寧夏,提高寧夏的知名度,促進寧夏與區外和國外的交流與協作。不少同誌指出,我區與東南沿海最大的差距就在思想解放上,要把我區的經濟和各項事業搞上去,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換腦筋。不解放思想,寧夏就沒有出路可言。

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宗教問題

區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陳祥驥同誌認為,要重視對民族、宗教問題的研究,要以此為突破口,振興寧夏社會科學事業。當前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針,研究新形勢下我區民族、宗教問題的發展趨勢。首先要為解決好民族、宗教事務在政治生活領域中表現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提供新政策。從去年的西吉事件看,民族、宗教方麵的人民內部矛盾,形式上相對容易激化、性質上相對容易轉化,其特點具有積累性、突發性、擴展性、異變性、複雜性,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宗教事務方麵,人民內部矛盾的規律、社會矛盾的控製理論等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問題

寧夏教育學院政史教研室副主任張海晏等同誌認為:戰略體現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指導原則,反映基本的關係比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戰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研究要注意宏觀性、政策性、指導性,其中產業發展目標及政策措施應是戰略研究的核心。例如:如何加強寧夏產業關聯效應,推進寧夏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製度化。忽視產業發展目標與政策措施的研究,任何戰略規劃設計都將不得要領。

四、寧夏社會科學、理論界的現狀和努力方向

寧夏社科聯辦公室主任宋誌斌同誌說:改革開放以來,寧夏的社會科學理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科研隊伍就整體素質看是不錯的,產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從近年參加全國大型理論討論會入選論文來看,我區入選比例是相當高的。1991年建黨70周年入選論文5篇。1992年由餘振貴、張永慶主編的《西部開發與向西開發》一書,是西北五省區唯一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1993年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一百周年理論研討會,我區入選論文3篇,全國入選論文3篇的隻有3個省區。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充滿希望的研究隊伍。大家認為,當前我區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學科發展不平衡,基礎理論學科發展滯後,特色學科、地方學科既前景看好又困難重重,跨學科構建處在低層次,學科分化再生能力差,總體研究水平趕不上發達地區,研究力量分散,某些學科人才斷層,後繼乏人,全國一些熱門學科在我區幾乎還沒有破題。

大家普遍認為,造成理論研究滯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根本原因是社會科學體製的改革還沒有較大突破,基本上還是計劃經濟體製下的那一套。缺乏強有力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社會科學理論各路大軍各自為政,自成體係,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整體優勢,研究機構重疊,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各級黨政部門的決策者和社會科學研究者之間缺乏一個暢通渠道,對有關社會科學的方針、政策沒有一個切實有效的製度予以保證,研究經費投入不足,這些都嚴重製約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生機和活力,影響了科學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原載於《寧夏學刊》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