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在發展中弘揚民族節日文化(1 / 1)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回族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族是寧夏的主體民族,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民族。傳統節日基本來源於伊斯蘭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在宗教、曆史、文化、經濟、民俗等各個方麵,既保存了宗教賦予的獨有特性,又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許多社會發展的烙印,宗教節日趨於民族化、民俗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回族的傳統節日已經形成了特有的節日文化。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回族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趨明顯,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回族傳統節日無論在文化的內涵上,還是在節日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都還需要進一步挖掘。打造回族節日文化,就要充分運用回族傳統節日,大力弘揚回族優秀文化,對於推動形成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和平等友愛、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對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推進民族地區繁榮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弘揚民族節日文化,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努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引導人們科學認識和把握傳統節日習俗,剔除封建糟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要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挖掘回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積極創新回族傳統節日的形式和載體,使回族傳統節日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商業營銷形成互動,不斷增強節日活動的群眾性和廣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終保持回族傳統節日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弘揚民族節日文化,要與時俱進。節慶活動是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以活動為載體,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形成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和平等友愛、溫馨和諧的社會環境,要適應群眾的審美情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在遵循伊斯蘭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立足群眾樂於參與和便於參與,不斷創造新鮮多樣的節日活動方式,積極組織開展"兩節一會"、領導賀節、體育競賽、傳統歌舞、花兒演唱、武術表演、讀書活動、知識競賽和"臥爾茲"演講等,不斷豐富回族節日的文化內涵,逐步改變回族傳統節日活動相對封閉、內容單一的現象,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彰顯回族文化的優秀傳統。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廣泛開展群眾性節日民俗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積極引導傳統民間節日文化,推進節日文化、清真飲食文化、回族服飾展演、民間藝術表演等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借助節日文化搭建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平台,把節日活動辦成檢閱回族文化成果、發揚回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盛會。要充分利用回族節日活動群眾參與多、人群相對集中的特點,積極開展農業科技、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法律知識等宣傳普及活動,不斷豐富回族節日的科技內涵,逐步改變回族傳統節日文化過多專注於宗教活動的特點,體現傳統與現代、個性與共性的和諧統一。

弘揚民族節日文化,要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目的,通過節慶活動增進人們的情感交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讓各族各界群眾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中充分享受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在節日用品、用語上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多製作一些美觀大方、富有情趣的節日文化產品,多創作一些易於傳頌、有真情實感的節日用語,多生產一些安全衛生、健康有益的節日清真食品,突出回族特色,體現人文關懷,增添節日魅力。把回族傳統節日文化作為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通過科學講解、情景重現、參與互動等方式,讓旅遊者參與其中,親身體驗獨具回族特色的節日習俗。組織好傳統節日商品的研發和生產,引導商家用好節日商機,活躍節日氣氛。把回族傳統節日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創建活動的渠道和空間,使回族傳統節日活動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原載於《共產黨人》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