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證。這一重要論斷,對於做好民族地區的工作、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構建我國和諧的民族關係,就是要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一係列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增強各級領導幹部處理民族問題、駕馭民族工作的能力,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備、開拓創新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我們必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麵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二、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自治區成立以來,我區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實施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采取一係列措施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民族問題上的集中體現。因為這個製度,我們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保證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以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為核心,以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為關鍵,以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權利為實質,繼續堅持和完善好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使各民族充分行使管理本行政區域內部事務的權力,為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提供製度保證。
三、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胡錦濤同誌指出:"民族地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來解決。"自治區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堅持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了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和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提出並實施了符合我區發展戰略的各項舉措。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疆幹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證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為我區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保障。
四、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從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諧相處的時期,大都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時期,民族大家庭的經濟越發展、社會越繁榮,越有利於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進步。團結奮鬥是各民族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繁榮發展是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堅實基礎。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各族人民才會有幸福安康的生活。民族團結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重大原則,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們黨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實踐證明,隻有堅持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堅持各民族不論大小、人口多少,不論先進與落後,都一律平等,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要大力發揚各民族幹部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就一定能夠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不斷開創全區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麵。
(原載於《寧夏日報》200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