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荊州兵工廠(1 / 2)

渠橫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唯有掌握強大的武力,才有可能為大順闖出一條生路,而火器,無疑是當下決勝的關鍵利器之一。

於是,第二天,渠橫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參觀荊州新建的兵工廠。

荊州這座兵工廠,此時生產火器的配套設施已然全部搭建完備。

明朝中國製造火器的技術,真實情況並非如後人傳頌的那般極端。

在小型火器領域,明朝的工匠們憑借著世代相傳的精湛手藝和奇思妙想,打造出的火器花樣繁多,構造精巧。

這些小型火器在實戰中也展現出了尚可的威力,能在短兵相接時給予敵人致命一擊,成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助力。

然而,一涉及到大型火炮,明朝的工匠們便陷入了困境。

炸膛問題始終橫亙在他們麵前,久久無法攻克。

這使得明朝的國產火炮相較於西方列強,略顯遜色。

深究其中緣由,更為關鍵的因素在於明朝的數學發展滯後。

數學作為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石,一旦數學薄弱,火炮製造所需的精準理論便無從談起。

諸如火炮的尺寸設計、身管比例的優化、炮身壁厚與口徑之間固定比例關係等核心知識,幾乎全部依賴從西方引進。

此前,渠豎依照渠橫的精心安排,不僅全力投身於兵工廠的修建工作,力求使其規模宏大、設施完備。

還按照渠橫的安排,在荊州這片土地上創辦了一所學院 —— 荊州軍校。

渠橫擔任第一任校長。

兵工廠內。

渠元鎮向渠橫介紹道:“這位便是咱們兵工廠的廠長,方以智。他可是堵胤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來的大才啊!”

方以智算是明末物理學的大才。

早在崇禎十六年,方以智便開始潛心撰寫《物理小識》。

在這部著作中,他憑借著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提出了諸多獨具匠心、極具前瞻性的見解,為當時的學術界帶來了一股新風。

然而,命運弄人,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順軍攻入北京,方以智不幸被俘。

在順軍的嚴刑拷打之下,他堅貞不屈,心中懷揣著如文天祥般的氣節,誓死不降。

直至後來順軍兵敗山海關,局勢大亂,他才瞅準時機,趁亂逃出了北京城。

逃出北京後,方以智一路顛沛流離,輾轉來到了南京。

可誰曾想,當時的南京正值阮大铖掌權,此人與方以智積怨已久,竟公報私仇,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後未能以身殉節,將他列入從逆六等中的第五等,欲置他於死地。

無奈之下,方以智隻得改名吳石公,漂泊至嶺南、兩廣一帶,靠著賣藥勉強維持生計。

好在堵胤錫曾任廣東學政,在當地積累了深厚的人脈資源。

他深知方以智的才華,四處打聽其下落,最終找到了他,並以太子朱慈烺的名義修書一封,將他招攬而來。

起初,因順軍攻破北京城,覆滅了大明王朝,方以智對順軍恨之入骨。

但如今,時過境遷,滿清入關,占據了半壁江山,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方以智的心境也悄然發生了轉變。

在他眼中,此刻的大順亦是抗擊外敵的一股力量,仇恨漸漸被家國大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