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鳥的天堂》聽後記(1 / 1)

11月16日

珍萍是小學語文組的一位強手。今天第一節課,是珍萍的組內訓練課,校長和同組的其他教師,一起走進了她的課堂。這節珍萍示教的課題是《鳥的天堂》,傳統篇目,作者為文學大家巴金。上課伊始,珍萍利用課件的支持,很快將孩子們引導到鳥的世界中。大屏幕出示的百花叢中,一群鳥兒,歡快騰躍,鳴聲一片。師做簡單敘述後,開始用問題引路: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察榕樹的?作者是怎樣描寫葉子的?這其中,有教師的設問,有學生的感悟,有大屏幕上教師結合文本創設的情景回放做鋪墊。生生回答,師生朗讀中,孩子們體會到了什麼叫靜態描寫,什麼叫動態描寫。問,答,讀,悟,練,種種手段相結合,孩子們對文本的解讀逐步深入。遇到重點段落,教師品讀,學生品讀,教師咀嚼,學生咀嚼。那味兒,那情調,那境界,不在其裏的人是感受不到的。“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孩子們讀著,品著,看著鳥鳴的畫麵,仿佛真入其境,自己的手動了起來,一下,兩下,一隻鳥來了,兩隻鳥來了……孩子們太投入了,珍萍太投入了,聽課的教師也入境了。

其後的環節中,教師又設計了活躍學生思維的練習,讓學生填寫:“這裏的鳥真多,它們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孩子們有的說“有的站在樹上唱歌”,有的說“他們站在枝上喳喳喳叫個不停”,有的說“鳥兒飛起來,歡快地振動著翅膀”。聯想到時下的新課程改革,人人喊著在課堂內要放開學生的手腳,解放學生的大腦。按照這個思路,有的教師全然把對文本的解讀權給了學生,自己引導又少,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表象,看起來是權力的下放,發言權的回歸,但真實的情境是,學生表現出無所適從,一臉的茫然,思維的僵死,老虎吃天,無法下手埃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還是要靠教師的引導來激活。教師的一讀、一問、一引、一練、一個情境的創設,無一不是激起學生思維原點的導火索。所以說,真正的好課,從教師方麵看,應是引導恰當,設境合理,收放自如;從學生方麵看,應是情有所係,想有所托,讀有所得。從這個意義上講,在課堂這個陣地上,教師始終是學生思維活躍、創造的激活者,教師始終是學生心靈放飛的支撐者。有了教師的介入,學生的思才不再茫然、不再漫遊、不再信馬由韁,而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有準備的、自發的、自覺的,從而奔瀉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成果。而這些,在珍萍的課內,是有的,是表現到位的,是成功的。

在珍萍的課堂,在珍萍的示教風格上,校長還看到了一種精神,那就是自強不息,挑戰自我,勇往直前,不斷充電。人,是有惰性的,人是有依賴性的。尤其是已經深受過歲月洗禮,飽經過生活滄桑的人,身上的惰性更足,影子更厚實。倘若沒有頑強的毅力和勇氣,是不能戰勝自我的。而,珍萍,及一批中老年教師,則不盡然,做到了,達到了挑戰自我、勇攀高峰的另一番境界。學習多媒體技術,做博客,寫反思。一點點,一天天,他們成長起來,茁壯起來,課堂內陽光起來。這些,豈止是用一天、兩天的積澱所能解決的?否,否也。

是用多半輩子的積累才換來的。珍萍,好樣的,優秀必將永遠屬於強者、學者、勇往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