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記敘文(1)(2 / 3)

該信了吧,朋友!不姓“書”的確有點兒少爺樣,姓了“書”便very poor了。

說出來你也許不信,讀書竟能讓我品嚐到某種美酒般的甘醇……

這幾年書看多了,手也開始不老實,於是我空閑時就喜歡寫點東西,如寫寫心得,記記日記,又自我感覺良好地寫些詩詞。沒想到,我的寫作水平也因此悄悄地“爬”了上去。幸運的是,學校辦了個小報,本少爺因多看了幾本書,竟也被選為“編輯”。既成編輯,我的膽子也變大了。我壯著膽子把稿子往外寄,竟真有幾篇被報刊采用了,讓別人既羨慕又嫉妒。沒什麼,書少爺告訴你們,熱愛書籍,多看多寫,你比我更行。

讀書能使自身得到發展,還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呢!

有一次,一個學畫畫的朋友說,他總處理不好人體結構。我看看他的畫稿,比劃一遍,對他說:“這人體比例你就搞錯了,人體的比例多是‘黃金分割’,即以肚臍為分割點,上下的比例大約是5∶8。另外,岔開兩腿,使身高降低1/14,分舉兩手,使中指指端與頭平齊,這時臍眼恰是伸展四肢端點的外接圓圓心,而兩腿當中的空間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照這個比例再試試吧!”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巧用過渡句,圍繞中心分層敘述。中心已定,再分層次闡述內容,簡短的過渡句,既承上啟下,又對每個層次的內容作了一個總結。

這位朋友按照我所說的去做了,果然畫技大長。他不解地問我:“你不搞繪畫怎麼懂得這些?”我神秘地對他說:“是達·芬奇在《論繪畫》裏告訴我的!”

原來,讀書不僅可以充實自己,還能幫助別人解決難題啊!雖然我時常因為讀書變得very poor,可我依然是愛書如命的書少爺!

幫你學鑒賞

作者開篇點題,緊緊圍繞著“我”愛書如命這個主題展開。作者以“書少爺”自居,敘述了“書少爺”因愛書而發生的幾件趣事,既表現了自己因書“迂腐”的一麵,又敘寫了自己因書得到好處的一麵,文章詼諧幽默,讓人讀後忍俊不禁。文章結尾再次點明自己對書的喜愛之情,並與文章開頭呼應,結構完整。

辣妹小傳

佚名

本人號“狂人”,又號“超酷辣妹”,見過我的人都用三個字評價我——“有個性”,這一點從直觀上就能體會到。不信,你看我一頭刺蝟般的頭發,一律向後豎起,還有那酷酷的上衣,配上“韓國肥褲”,腳蹬一雙動感十足的“貝奇”運動鞋,哇,這種超酷的感覺太過癮了!怎麼樣,夠辣夠有個性吧?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巧用比喻,描繪形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表現形象,能讓形象生動立體,我們要學著運用這個技法哦!

有人問了:“外表是包裝,你真正的性格怎麼樣?”

真正的我也頗具個性,你不信,讓本小姐講幾件趣事給你聽聽吧!

中午一放學,我便加足馬力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食堂跑去,打好了飯準備大吃一頓,可偏偏好友叫道:“看看人家小家碧玉、大家閨秀們怎麼吃飯的,學著點!”我放眼望去,隻見一個個“大小姐”用那纖纖玉手捏著小勺,一勺一勺向那向來笑不露齒的嘴裏送東西,再慢慢地嚼,生怕哪個米粒沒有嚼碎,於是我學著吃了幾口。“天哪!我受不了了!”我大呼道,為了填飽那已唱“空城計”的肚子,我把袖子向上一擼,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就把飯菜解決了,然後大搖大擺地站起來。我突然發現無數雙眼睛所發出的幾萬伏特的電流彙集在我身上,頓時讓我全身發麻。我雙手叉腰:“怎麼?沒看過‘美女’啊?”頃刻間,無數人為之“傾倒”,我理了理“酷發”,揚長而去。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巧用誇張,突出形象。略帶誇張的寫法既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又能讓內容妙趣橫生。在作文中適當使用誇張,能為文章增色不少哦!

我曾想變成溫柔的淑女,於是與兩位男生打賭:“我如果能當一個星期的淑女,便請我到館子撮一頓。”我一向好勝,心想你們就等著瞧吧!讓本小姐72變,發揮我的超能量,到時再狠宰你們一頓,哈哈哈……

接下來的幾天我溫柔地對他們說話,溫柔地走路,再溫柔地……終於在2009年2月20日下午2點23分15秒時,有個性的俺說了句,“人最狠的是在別人臨死前再踹他一腳,打擊他那受傷的心靈”,接著狂笑。媽呀,我破壞了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美好形象,打賭自然以我失敗而告終。算啦,我又恢複了往日的我。

有個性的人當然能寫出有個性的文章,我把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可惜被同學譽為“垃圾詩人”。唉,伯樂你在哪裏?隻有你才能欣賞我詩中藝術的所在。

調皮、有個性的我其實也有可愛的時候,我隻不過突出表現了“新新人類”的動感、前衛、有活力的一麵。什麼年代了,不變變實在沒個性。

嗯,這就是我——狂人——超酷辣妹!

幫你學鑒賞

本文結構完整,層次清晰。作者在文章開篇先介紹了自己的外貌,接著敘寫了兩件典型的事情——吃飯時一點也不“淑女”、假裝“淑女”卻終於失敗。這兩件事情把“我”的“辣妹”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調皮、有個性的形象得以凸顯。文章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也非常精彩,符合人物的特點。

我家的“嚴母慈父”

張京基

我家有著嚴格的“等級”。老媽是高高在上的執政“女皇”,我和弟弟是隻管讀書的“公主”“王子”,老爸很慘,除了有教管子女的權利外,隻剩得個服從、服務的義務,他凡事都得聽老媽的吩咐,瞧她的眼色行事。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設定角色,展開內容。設定角色讓文章順利地展開,又讓文章妙趣橫生,這種寫法若運用在作文中,立刻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早上,老媽“聞雞起舞”,天還沒大亮就在廚房奏起了鍋碗瓢盆交響曲,雖不算太難聽,但也足以破壞別人的美夢。嗜睡如命的老爸,也許正和周公下棋,突然,老爸的耳朵冷不丁被揪住了。“懶鬼!起床了!”老爸渾身一顫(相信再膽大的周公也被嚇跑了),怒火中燒,正欲發作,抬頭瞅見老媽怒目圓瞪、兩手叉腰的樣子,立馬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反倒一再賠不是,並甘願受罰——承擔洗碗洗衣之重任。

上午,我和弟弟被堆積如山的作業搞得手忙腳亂、頭昏腦漲。老爸瞧見了,動了惻隱之心,他拿出“封存”已久的羽毛球拍,我們見了眼睛發亮,一亮之後又發黑,沒了光彩。“哈哈,你們是擔心那管家婆吧!其實用不著怕,她剛出去……”話音還未落地,老爸那兩隻可憐的耳朵又被“無限延伸”了。我和弟弟哭喪著臉,心裏禱告著:“上帝會保佑你的,老爸!”結果,老媽打發我們姐弟倆外出玩球一小時,而老爸被老媽以“出言不遜”的罪名關押在家受訓。

吃晚飯時,被整得慘兮兮的老爸坐不穩、吃不香,唉聲歎氣:“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老爸大概是貪戀那杯中之物了。老媽果然具有領導者洞察一切的眼力,她善解人意地提來陳年美酒,輕輕地放在了老爸的麵前。老爸喜形於色,連聲道謝:“難得夫人大發慈悲,當飲不辭!”說著就要動手開瓶。“我想你弄錯了,我隻是想考驗你的意誌力……”老媽不緊不慢地說道。此時,隻聽見老爸喉嚨裏“咕咚”作響,卻仍然賠笑道:“夫人高招,小生領教!小生知錯就改,再也不貪杯了,還望夫人高抬貴手,把這酒拿開……”老媽矜持地坐在上席,優雅嫻熟地替老爸斟上滿滿一杯酒——那種很小很小的酒杯,並說:“知道就好。”

我家雖是“嚴母慈父”,且有著嚴格的“等級”,不過,一家人其樂融融。

幫你提個醒

馬賽克@you:作者所選事例有些平淡。若作者能抓住家庭成員矛盾的“焦點”,略帶誇張地敘述事例,比用時間線索把材料串聯起來的方式要好得多。

幫你學鑒賞

作者敘寫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作者筆下,家庭成員間有著嚴格的“等級”,卻其樂融融。作者就抓住了這兩點,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表現家庭成員的形象和性格。除了將小事寫得具體細致外,文章語言描寫也很精彩,如“夫人高招,小生領教”,這類古典式的對話讓爸爸的形象活靈活現,性格鮮明突出,又讓文章讀來饒有趣味。

我愛“小淘氣鬼”

楊晨光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並列列舉瑣事,表現人物總體性格。在正文開頭一下羅列有關人物的很多事例,這樣既能顯得材料豐富,又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特征。

我愛我家的“小淘氣鬼”——我的小表弟。

他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小淘氣鬼”,經常不是被蜜蜂蜇了,就是從高處跳下來把腳崴了。這還是在外麵,在家裏就更甭提了,桌上、桌下,抽屜裏、抽屜外,到處都是他的東西。什麼紅紅綠綠的小石子、各種形狀的破木塊、閃閃發光的金屬片等都成了他的寶貝。他一天到晚剪呀,貼呀,好像對別的什麼事都不在意。他雖然還沒上學前班,卻經常背著我的書包,煞有介事地在屋裏走來走去。看見他那副神氣樣兒,真是又好笑又可氣。我警告他說:“以後不許隨便動我的東西!”沒想到,他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說:“你比我哪兒都強,就是在外號上比我少了一個‘淘’字!”“小淘氣鬼”少了一個“淘”字?那我不就成“小氣鬼”了嗎?這個“小淘氣鬼”,也不知是誰教他這樣說的!

還別說,這“小淘氣鬼”對學習還真是一絲不苟,遇到什麼不懂的事總要問個明白。他的想法總是那麼離奇,讓人想象不到。有一次,他仰著小腦袋認真地問我:“表哥,什麼瓜都能吃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荒唐,就不假思索地說:“那當然,這還用問嗎?”“那……那傻瓜也能吃嗎?”他眨著眼睛結巴地說,我頓時無言以對。

由於他有很強的求知欲,所以經常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那麼小的人,卻經常捧著我的插圖書,邊看邊思考。記得有一次,他歪著腦袋凝神呆坐了好一會兒,突然問我:“你的書上說空氣中含有氧氣,我們的周圍都是氧氣,那我身上為什麼不‘癢’?蚊子又是怎麼回事?它跟氧氣有什麼關係?”聽了他提出的離奇問題,我真覺得好笑。看著他那求知若渴的樣子,我隻好接過書一點一點地給他講解,直到他腦袋點得像小雞啄米為止。“原來是這樣啊!”他恍然大悟,拿著書蹦跳著去給奶奶講什麼是氧氣了。

我喜歡我的小表弟,喜歡他的活潑、他的天真可愛,喜歡他的淘氣、他的聰明、他的好學。總之,我喜歡他的一切。

幫你提個醒

葉冰倫@you:作者寫了小表弟的淘氣,又寫了小表弟求知欲強,但這部分內容之間缺少一個過渡。若能用兩三句話過渡一下,文章就顯得更自然了。

幫你學鑒賞

作者列舉了生動真實的事例,描繪出小表弟淘氣可愛、聰明好學的形象,表達了“我”對小表弟的喜愛之情。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作者還描寫了小表弟極富個性的語言,如小表弟向“我”提出的一些讓人覺得好笑的離奇問題,既表現了小表弟童真的一麵,又表現了小表弟聰明伶俐的一麵,讓人讀後也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小淘氣鬼”。

披著披肩的奶奶

佚名

奶奶是個典型的納西族婦女,她勤勞樸實,一年四季不變的是她那身納西婦女裝。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描寫服飾,凸顯特征。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能夠從人物的服飾上表現出來,我們要表現一個人,可以從描寫服飾入手。

身穿青藍色大布褂,腰係百褶圍腰,下穿長褲,肩披羊皮披肩,奶奶這一身裝扮多有特色,我最愛奶奶肩上的那塊羊皮披肩。

小時候,我是在奶奶的背上長大的,奶奶背著我,她身上的那塊羊皮披肩就成了我最熟悉和最親密的“夥伴”。伏在奶奶的肩上,我仔細地數著那幾個彩色的圓盤:“一、二、三、四……”奶奶羊皮披肩上的“七星圓盤”就成了我兒時的玩具。有時候,我玩膩了披肩上的“七星圓盤”,就鬧著嚷著讓奶奶給我做一個最漂亮的“大圓盤”,奶奶便用空閑時間給我做。在奶奶的巧手裏,五彩絲線一下子就成了圓盤上美麗的花邊,可神啦!我高興得直蹦,手捧著圓盤愛不釋手。望著我這興奮樣兒,奶奶隻是微微一笑,隨即又把我用披肩一裹,甩到背上。奶奶的體溫和披肩的溫暖融合在一起,使我感到舒服極了。那時候,我真想把這羊皮披肩當做小窩,住在裏麵永遠也不出來了呢!

奶奶幹活的時候,總愛哼上幾段納西“穀氣”調。奶奶總是一邊幹活,一邊哼歌,一般是曲唱完了,活也做好了,而我則像聽了催眠曲,靠在奶奶的背上甜甜地入睡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奶奶的脊背已不再是我舒適的搖籃,昔日身體硬朗的奶奶近日也時常喊腰酸背疼。每天,我總是不忘給奶奶捶捶背。我掀開奶奶的披肩,輕輕地捶著,我這才意識到奶奶的脊背已日漸彎曲,再看奶奶那張慈祥的臉,已爬滿一道道深深的皺紋。奶奶老了,身體確實不如從前了。捶著捶著,我就覺得很難過,心中有說不出的感激。再看看奶奶,她輕輕地閉著眼睛,好像在回憶著什麼……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通過對比,表達深情。抒發情感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回憶和現實結合起來,這樣文章就更顯得動人。

奶奶與披肩總是形影不離,一年四季肩上總披著那塊羊皮披肩。有好幾次,媽媽讓我把新織的毛衣給奶奶穿,可奶奶就是不肯答應。我問她為什麼,她總是說:“日子久了,離不開了。”

幫你學鑒賞

作者的奶奶是個典型的納西族婦女,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並緊扣奶奶服飾中極能表現她的性格特征的“羊皮披肩”行文。奶奶的羊皮披肩是“我”童年時代最親密的“夥伴”,伴隨著“我”的成長,見證了奶奶的衰老。作者通過對這塊羊皮披肩的敘述,表現了奶奶樸實、善良的性格,也表達了“我”對奶奶濃濃的深情,文章情誼綿長,感人至深。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抓住富有個性的語言來寫人,讓人物個性鮮明突出。人物語言中,“口頭禪”最有特色,抓住“口頭禪”寫作,能讓人物個性十足。

老師的口頭禪

金津

上初三了,我踏進一個新的教室,遇到了一些新的老師。各門各派的老師分別亮出各自珍藏的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真是各有各的招數,各有各的絕活兒,使我們感到格外新鮮,受益無窮。其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他們掛在嘴邊此,作者怎能把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形容成閃電呢?”學完《孔乙己》,他忽然問:“孔乙己究竟偷了丁舉人家的什麼東西而被打折了腿?魯迅先生還在哪些文章中寫到了‘偷’,它們分別有哪些含義?”接下來,自然又是一段“我認為……”沒過多久,我們便在一家刊物上看到了一篇他的文章——《淺談魯迅先生筆下的“偷”》。就這樣,咱班的同學都會說“我認為……”,並且常常引經據典,甚至爭得麵紅耳赤。其中最受益的,當然是我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各門各派各家兵刃招數皆有不同,但都求一個“精”,都求一個“實”。

這一句句口頭禪,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幫你學鑒賞

寫老師的作文很多,但大多數都是表達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及讚美。本文作者另辟蹊徑,從“口頭禪”的角度切入,用小標題的形式組織材料,以小見大,新穎獨特。主體部分,作者選取了三個相關事例,配合老師有個性的語言,將老師的形象寫得生動鮮明。文章內容趣味橫生,語言流暢,富有韻律和節奏,本文是一篇不錯的寫人作文。

“女”老師

佚名

興趣班上,我們的數學老師姓呂,同學們都叫他“呂老師”,但叫的時候有時故意加點鼻音,聽起來就成了“女”老師。

第一次聽學生這樣叫時,呂老師臉一沉,胸一挺,嚴肅地說:“什麼‘女老師’,我是男的,屬雞,是公雞!”看看呂老師細長的脖子上頂著一顆又大又方的腦袋,我們禁不住直點頭:“對,是公雞!”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敘事性開頭,樸實自然。避開常見的相貌描寫開頭法,從一件趣事寫起,這種寫作形式有時會讓人耳目一新。

呂老師課下很隨和,喜歡和大家開玩笑,上課時卻極其認真,十分嚴格,用一句話說就是:“真夠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