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北朝時期有個著名數學家叫張邱建,他出生於一個養雞人家。八九歲時,父親就經常帶他上城裏去賣雞,小邱建的任務是在一旁幫助父親算賬。

瞧,上百隻雞,看公雞、母雞、大雞、小雞,價格不一,買的數量各異,但小邱建的眼睛一轉,就能口算得分厘不差。鄰居們都稱小邱建為“神童”,有什麼疑難問題常找他幫助解算。

小邱建“神童”的美稱傳遍了附近鄉裏,傳到縣官的耳朵裏。縣官不大相信,想親自試一試。

這天,縣官派人把小邱建的父親請來,交給他一百文錢,讓他送一百隻雞來,當時的雞價是:公雞每隻五文錢,母雞每隻三文錢,小雞三隻一文錢。

一路上,小邱建的父親絞盡腦汁也沒算清這百雞賬。沒想到回家給小邱建一說,邱建轉了轉眼,對父親說道:“明天給縣官送去四隻公雞、十八隻母雞、七十八隻小雞。”

第二天,邱建的父親將雞如數送給縣官。縣官一查點,雞的品種、數量與錢數正好相符,不禁暗暗叫絕。他想再考考神童,於是再給邱建的父親一百文錢,讓他仍買一百隻雞來,但三種雞不能與這次相同。

父親很擔心,心想:兒子還能算出新的雞數嗎?不料回家後,小邱建很快就算好了:八隻公雞、十一隻母雞、八十一隻小雞。他父親一算,加起來正好還是一百隻雞合一百文錢。

這次,父親幹脆帶上小邱建一同去送雞。縣官點過雞數,連聲讚好,又拿出一百文錢,仍讓邱建的父親再送品種不同的一百隻雞。

試問,這一次雞應該怎樣算呢?

[答案:站在一旁的小邱建脫口而出:“爹爹,下次我們送十二隻公雞、四隻母雞、八十四隻小雞。”

縣官一聽,忙問邱建的父親:“這就是令郎?”

他父親回答說:“正是小兒張邱建。上兩次雞數都是小兒算的。”

“人稱令郎神童,真是名不虛傳。”縣官這回徹底信服了,獎給張邱建三百文錢,先後所買的三百隻雞也都贈給了他家。縣官並把小邱建留在官府,為他創造條件,學習深造。日後,張邱建果然成了著名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