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海菁過得很自在,不做作業,不值日,不參加升旗儀式,甚至不上課也沒有老師問。可是,慢慢地,生性好動的她挺不住了,有好幾次試圖和我說話,可是我沒有理睬她;她找夥伴玩,同學們想到老師在班上叮囑的話,向她吐了吐舌頭掉頭跑了。
海菁處處碰壁,性格變得孤僻起來,成績也隨之急遽下降。應該說,海菁是個比較聰明的孩子,盡管貪玩,但成績始終保持在班級中上遊,可是最近的一次考試,她一下子滑到了班級倒數第三名。這是她咎由自取,誰叫她太囂張?誰叫她家長這麼不近人情?我恨恨地想。
在我的“不合作”下,海菁一天天消沉下去,整個人好象蔫了一樣,一副孤苦無依的樣子。看著她無助的眼神和一次次不及格的考卷,我的心被刺痛了。我的良知在提醒我:我的心胸是不是太狹隘了?我這樣做,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不是太殘酷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謂“身正為師”最重要的是表現在對待學生的公正無私上。愛那些成績優秀、開朗活潑的學生容易;愛那些學習不努力、調皮搗蛋甚至蠻橫無禮的學生就沒那麼簡單了。
海菁其實是個很有潛質的孩子,隻是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習慣比較差而已。如果我再不拉她一把,這孩子將一蹶不振,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身為班主任,我不能因為她和她家人的一點過失,就置她於不顧,從而耽誤她的未來。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應該懷有一顆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