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對自己負責(1 / 1)

盡管上次我采取比拚的方法巧妙地教育了蔣誌良不要太衝動,要注意團結同學,但他身上存在的缺點還真不少,比如做事缺乏耐心,常常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這需要老師經常加以引導和幫助。

那天,學校組織大掃除,蔣誌良為了在老師麵前表現自己,主動要求清除教室東邊空地上的雜草。一大片雜草要清除幹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蔣誌良信誓旦旦地保證完成任務,我也就“順水推舟”將任務交給了他。這不正是一次鍛煉他耐心和毅力的好機會嗎?我心裏想。

大掃除開始了,同學們有的掃地,有的擦窗戶,有的拾磚頭,也有的打掃包幹區,一時間熱火朝天,幹勁十足,蔣誌良更是使出全身的力氣使勁地除草。一堂課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都完成了任務,紛紛回到了教室,而蔣誌良承擔的除草的任務才完成一半,他又耐著性子幹了一會,眼看任務還是完成不了,便索性也跑回了教室。

怎樣才能使蔣誌良明白做事要有始有終呢?怎樣教育同學們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呢?我忽然想到了一個故事:

日本幼兒園老師帶領孩子去郊外挖紅薯。活動結束後,老師告訴孩子可以帶走一些紅薯,但回家要步行兩個小時,中間還要爬四十八級台階,因此每個人拿多少紅薯由自己決定,但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起初孩子們不以為然,都盡量往背包裏塞紅薯,最多的重達五公斤。可走了沒多久,孩子們就受不了了,腿腳越來越沉,有的甚至坐在地上哭起來,想就此放棄。

麵對這種情況,老師沒有安慰孩子,也沒有譴責他們,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們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便頭也不回地走了。老師的漠然打消了孩子向他求助的念頭。於是個頭大的孩子把累倒在地上的孩子拉起來,手牽手繼續前進;能說會道的孩子給想放棄的同伴鼓勵,給他動力……最終,孩子們同心協力,順利到達了終點。

當我在班上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發現不但是蔣誌良,許多同學都低下了頭。班長首先站起來說:“老師,我錯了,當同學還沒有完成任務的時候應該主動幫助一把,可我卻自顧自跑了,這是自私的表現。老師,你批評我吧!”

李利同學說:“當時蔣誌良向我求援,我因為要急著做作業,就沒有理睬他,還不如幼兒園的孩子。老師,你也批評我吧!”

蔣誌良更是不好意思地站起來說:“老師,這個責任在我,我攬下了任務就應該負責到底。我現在就去做。”

看著孩子們天真的麵龐,我欣慰地點了點頭。蔣誌良走了出去,他的後麵緊跟著好幾個孩子。蔣誌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付諸行動,我感到很高興。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