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草原。
巫澄敢打賭,揪一百個現代人來問,一百個得說是草原。
糧食種在哪裏?種在田地裏。
沒有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巫澄當然不會種田,可那什麼坐大巴旅遊的時候,一路上總會路過田野。她還鬧過笑話,指著窗外說,哎呀,田裏種了好多韭菜啊!然後被車上的大人批評不知五穀,告訴她那是水稻。
所以,記憶中的田是一塊一塊的。甭管連著的平地有多大,田,它就沒有完全連著的,必須分成一塊一塊隔開。為神馬?不知道!但肯定有道理!
其次,田邊得有水。旅遊車一路開過去,沒一會兒就見一個水塘,不大,小小的。一看就是人工挖的,不是天然湖泊。田和田之間水塘無數。這肯定也不是農民閑著無聊挖個大坑鬧著玩!
最後,莊稼,它是整整齊齊一排排的。這個巫澄記得很清楚。一樣的間距,幾乎一樣的高度。遠望去,才有一片片田野美景。
這眼下。這熙熙攘攘,多多少少,坑坑窪窪,地勢起伏,雜草叢生的一大片荒野草原,告訴她是風族的“種糧地”?開什麼國際玩笑!
特麼糧食夠吃才有鬼了!特麼你們還能又高又壯的活著簡直是個奇跡!
巫澄感慨萬千。
地不是這樣種的。
花族長、雲,以及很多女人都注意到了她震驚、難看的臉色。花族長忐忑的問:“巫女,有什麼地方不對嗎?”
巫澄搖搖頭,她對種地一竅不通,單憑印象中的那幾點改良,能不能提高產量?提高多少產量?這都是問題。但話說回來,所有的人力工作裏,種地應該也是最簡單的。因為小時候巫爸爸經常恐嚇她,不好好學習長大了隻能要飯。巫媽媽在一邊幫腔,說對,要是個男的,有一把力氣,還能去鄉下種地。你一個女的,沒指望。
可見從最樸實的觀念來看,有力氣就能種地。
當然,種地本身的技術含量絕對沒有這麼低,相反高的不得了。不然袁隆平怎麼轟動世界呢?農科院這種研究機構哪個國家沒有?
隻不過是封建時代的農民本身素質低,不能幹不機靈。因為那能幹的、機靈的,出路都相對多些。不會隻苦哈哈的在地裏刨食。就是這樣的農民,如果沒有稅收,平原田地可以盡情開墾,水源有保證。那麼,一個成年男人的種地收獲,絕對夠兩到三個人吃一年。
既然這樣,改進一下種田應該不會太難。巫澄給自己打氣,總不會比製鹽更難吧。
但時間上可能會很長。畢竟熬鹽時的改變,完工了就能見成效。種田的改變,則必須三個季節過去才能目睹成果。
還是先弄個試驗田吧。
“我想改變一下。”她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說明,“我見過的田,不是這樣的……”
“田?那是什麼?”花族長驚訝的詢問。
“……”巫澄想到了田的四個方格。很好!象形漢字,地被隔成一塊塊果然是必須的。所以,沒有隔開土地種植的石器時代語言裏,連“田”這個單詞都沒有。
她滿頭大汗的解釋完什麼是“田”。花族長不理解:“為什麼要隔開來?”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巫澄要給跪了。求農科院高手解答,在線等,急的不得了!
農科院高手沒有。隻有一群麻雀喳喳飛過,落到地裏爭著啄食成熟的粟米。她隻好裝作高深莫測的樣子,雙手背在身後,迎風眺望,緩緩說:“以後,你們自會明了。”
麻麻,我終於知道傳說裏,為神馬神仙都辣麼高大上了。
“閑話以後再說,趕緊先收糧食。”巫澄手一揮,女人們四下散開,飛快的用磨鋒利的石頭一邊割,一邊拔。
為什麼要拔呢?因為石頭它很不鋒利啊!沒有鐵器的悲哀。
巫澄歎息。這樣的勞動效率,這樣的五穀收成。人口還真的不能過多。不然,野獸漸少。食物絕對不夠吃。
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其實是金屬冶煉的出現。
所以說,她不但要種田,還要打鐵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