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有黑皮膚、黃皮膚和白皮膚的分別(1 / 1)

由於黑種人一直生活在我們的老祖宗所居住過的非洲,所以皮膚中黑色素最多。而白種人據信是高加索一帶的居民演化而來的,因為那裏光照較少而雲霧又多,所以黑色素最少,皮膚發白而頭發變黃。黃種人祖居亞洲,光照度比北歐強而較非洲弱,所以人們皮膚中的黑色素也就居於黑白二者之間。這就是各種不同膚色的種族在世界各地分布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在北極,很少能看到黑人,大概是因為他們的老家在非洲,所以特別怕冷的緣故。有一天,在巴羅,一個科學家終於碰到了一個黑人朋友。黑人朋友聽說科學家是從中國來的非常吃驚。科學家便開玩笑說:“你比我走得還要遠。”

“不!不!”黑人朋友搖著頭說,“我家住在西雅圖。”

“我是指老家。”科學家笑笑說,“我的老家在亞洲,你的老家在非洲,白人的老家在歐洲。”

黑人朋友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起來,這才明白了科學家的意思,然後伸出胳臂,指著黝黑的皮膚說:“這是一種抹不去的標誌。”

實際上,如果細分起來,世界上的人種是很多的。但是,如果從皮膚的顏色來看,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的區別最為明顯。那麼,人類的膚色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這得從人類的進化說起。

人類必須在白天的炎熱氣候下活動和狩獵,因而發展和演化出了較細的毛發和較多的汗腺,這是維持健康的正常體溫所必須的條件,因為人類在做劇烈的活動如奔跑時,主要是靠出汗來把身體中多餘的熱量散發出去的。

同樣的,皮膚的顏色也是由於適應性變化所造成的。據研究,早期的狩獵者皮膚都很黑,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熱帶,身體上又沒有濃密的毛發保護,所以必須依靠色素來遮去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的照射。

接著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紫外線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也是人類身體所必需,因為人體必須借助紫外線,才能製造出正常骨骼結構中所需要的維生素D。這就是為什麼新生嬰兒應該適量地多曬一點太陽。這就是說,皮膚色素並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有一個最佳的狀態,既能有效地把大部分紫外線阻擋住,又能讓少量的紫外線進入人體,以便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很顯然,這個最佳值的高低,取決於陽光照射的程度。

我們最早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非洲熱帶地區,那裏陽光充足,日照量很大,所以皮膚裏的色素就要多一些。後來,有一部分人類的祖先,逐漸擴展到了亞洲的溫帶地區,這裏的陽光不再像熱帶那麼強烈,日照量也明顯減少,缺乏維生素D就成了影響生存的嚴重問題,因此出現了新的生存適應,皮膚的顏色愈來愈淺,變成了黃色。而另外一支人類的祖先,擴展到了歐洲的高加索地區。那裏不僅陽光不足,而且霧氣很大,日照量大大地減少。於是出現了新的進化適應,不僅皮膚的色素進一步減少,甚至連頭發也都變成了淺色的,以便讓足夠量的紫外線進入人體,隻有這樣才能滿足製造維生素D所必須,於是出現了白色的皮膚。

就這樣,經過長期的演化之後,一直留在非洲的人類的一支,便成了黑種人;進入亞洲的人類的一支,則成了黃種人;而進入歐洲的一支,則成了白種人。由於白種人的皮膚色素最少,所以對紫外線比較敏感,容易得皮膚癌。特別是在南極和北極,因為空氣幹淨,灰塵很少,到達地麵的紫外線就會更多一些。同在野外工作幾天,黑種人當然看不出什麼變化,黃種人會變得黑一些,而白種人的皮膚會變得紫紅,弄不好還會曝去一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