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核心競爭力所具備的特征決定了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核心競爭力教育的迫切性。那麼,學校核心競爭力與最初在企業生產中提出的核心競爭力有什麼關係呢?比較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學校核心競爭力,二者有如下相同之處:二者都是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都發揮著力的作用,能促進知識轉化為力量;無論針對組織還是個體,二者都是一種特殊資源。但由於所屬的領域不同,二者存在著區別:首先,二者涉及的範圍不同,企業中的核心競爭力更多地指向組織,而學校核心競爭力不僅指向組織,還包括教師、學生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其次,二者的目標不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目標是讓消費者獲得好於對手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產品、服務和文化,而學校核心競爭力的目標是使組織擁有獨特的、優於競爭對手的教育力量、教育產品、校園文化、教育服務等,使個體形成能在競爭社會中立足並能夠持續、創造性發展的,個人獨有的各種知識與能力的整合——核心競爭能力。
四、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有:
1.教育行政部門。
2.學校。
3.教師。
4.學生。
5.教育途徑(包括教育手段)。
其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主體、客體是重疊的,他們都是雙重身份,既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主體,又同時都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客體。
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中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有:
1.國家政治經濟製度的發展狀況。
2.科技發展水平。
3.文化氛圍。
4.社會需求變化。
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組織的基礎實力。
2.組織決策者的思想觀念及對新思想接受的程度。
3.組織決策者和組織成員的知識、能力、素質,尤其是管理者的品質、創新意識、決策能力是開展學校核心競爭力,並保證其順利進行的關鍵。
4.組織的技術力量。
5.組織的創新機製。
6.組織的激勵機製。
7.組織凝聚力。
五、核心競爭力引入教育領域的意義
在教育領域中,核心競爭力的“力”可以成為科學知識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手段、途徑和推動力。具有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個體或組織會在某一段時期內、某一地域具有相對優勢。對於某一地域或教育組織而言,教育核心競爭力可以使其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地位;對於個體而言,教育核心競爭力則可以促進其在社會的生存、發展。
對於社會發展來而言,將核心競爭力概念引入學校領域,可以更徹底地貫徹教育的“三個麵向”思想,更清晰地認識教育培養目標和方向,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培養目前社會需要及未來社會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進而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
對於學校建設來說,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學校發展戰略思想的定位,加速學校管理機製的改革步伐,促進校園文化的培育和真正意義上的名校建設。
對於教師隊伍建設而言,核心競爭力的引入可以增強教師的危機感,促使教師反思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激發和培養教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從而建設一支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優化組合的團隊;對於學生發展而言,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全麵素質發展基礎之上的能力整合,促進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思維方式、競爭能力等心理素質的培養。
如何理解學校核心競爭力對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是突破教育盲區的一劑良方素質教育以全麵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麵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麵發展,主動發展為特征。素質教育應當體現發展性、主體性,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素質教育的發展性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實踐的能力為重點,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其身心形成預期的品質;素質教育的主體性指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其作為人的價值。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是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
然而當前的素質教育,在認識和操作上仍有誤區,致使教育存在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盲區。